日期查询:2024年01月08日
阳泉市郊区河底联校东村小学李文彦

师生双向奔赴 见证成长蜕变

  本报记者 孟存田 文/图
  
   1993年出生的李文彦,自2016年从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中文系毕业后,没有选择去大城市工作,而是选择参加2017年的山西省“三支一扶”计划,成为阳泉市郊区河底联校南沟小学的一名支教老师,现任教于河底联校东村小学。其间,李文彦获得“区级优秀班主任”“镇级优秀辅导员”的称号 ,并在多项比赛中获奖。
   李文彦告诉记者,很多人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选择到偏远乡村教书,她的答案只有一个:“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我的根就在这里,我想用自己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的孩子们做点事情。”
  
  从孩子们身上看到儿时的自己
  
   在阳泉市郊区河底联校东村小学的教室里,时常穿梭着一个忙碌的身影,她有时候埋头备课写教案,有时候辅导孩子们作功课,三尺讲台上,流下的是她默默耕耘的汗水,一方山水里,播撒的是让孩子们放飞梦想的种子,这是李文彦的日常工作写照。
   “还记得那天,南沟小学的梁校长从郊区教育局接我去南沟小学报到。车子在河底镇南沟村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驶,我的内心既忐忑又紧张,不知道将要面对怎样的挑战,又好奇我会遇到什么样的学生。提着行囊下车的那一刻,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群‘躲’在老师们身后害羞的小孩,他们黑黢黢的脸上露出淳朴真挚的笑容,这一刻,我仿佛看见了曾经的自己,原本忐忑的心情顿时平复了下来。”李文彦告诉记者。
   支教的日子并不是一帆风顺,南沟小学教学点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教师少,教学资源也不多,她包班了一年级的4个学生,她担任班主任,同时也教学生语文、数学、音乐、美术、思品等课程。新手上路,她又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为了保证给乡村的孩子带来最好的上课体验,她常常反复打磨课件资料,对着镜子一遍遍“预演”。我从第一天来到这里就开始观察我的学生,“他们就像是小时候的我,见到老师会局促不安,不会的知识点也羞于开口请教老师。我当时想,必须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孩子们只有打开心扉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李文彦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和学生们谈心,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冷暖,耐心开导鼓励他们。渐渐地,她走进学生的心扉,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在这场双向奔赴的教学旅程中,李文彦也真正感受到了教师的职责所在。
  
  既是老师又是“妈妈”
  
   2019年,南沟小学教学点撤并到东村小学,李文彦由一名支教老师转为在编教师,肩上的责任也更加重要起来。东村小学的学生来自五架山、大河北、小河北、南沟、苏家泉等地,居住点分散且离学校很远,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务工,基本无暇顾及孩子,她便成了孩子们学校里的“妈妈”。李文彦带的班级有18个学生,有一半是离异家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叫小丁的学生。他很消极,经常捣乱惹事,不好好听课。”孩子的表现引起了李文彦的关注,她通过了解得知,小丁的爸爸在他三年级的时候突发疾病去世,妈妈改嫁后家里只留下他和姐姐跟着爷爷生活,生活的巨大变故让年龄尚小的孩子无法承受。李文彦暗下决心要帮助这个孩子,课余时间主动和小丁聊天谈心,帮助孩子解疑答惑,时时关心他的学习生活状况,帮助他解决问题,鼓励他一定要好好学习,把生活过好,小丁渐渐愿意和老师交流了,学习和生活态度变得积极乐观起来。上了初中后的他也会主动和李文彦分享学校的近况和自己的成绩。
   “老师,谢谢你,‘一日为师终生为母’。”在收到小丁短信的那一刻,李文彦红了眼眶,“我真为自己感到值得,因为小时候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一位老师,她也曾经这样关心爱护我,让我感受到了温暖。长大后我终于成了你”。
   从2017年至今,李文彦已经在乡村小学工作了6年,她也从一个教学上的 “愣头青”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当记者问及她如何看待自己获得的荣誉时,李文彦说:“我心里最敬佩的人是 ‘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和张老师比起来,我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我的内心和她一样火热。我也想像她一样为乡村孩子们的教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