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1月22日

浅析线条在书画艺术中的生命力

杨伟义
  人物访谈
   杨伟义,字曼弘,号柏草堂主人,1974年出生,山西大同左云县人。中国硬笔书协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第三届)。第十一届中钢赛优秀奖。入展全国第二届中青年硬笔展,山西省和谐书韵展获二等奖,入展山西九届书法展(全国展),入展山西省第五届群众书法篆刻展。
   楷书临习钟繇《宣示表》《力命表》《贺捷表》《季直表》,王羲之《黄庭经》《孝女曹娥碑》《乐毅论》等,行书从王羲之《圣教序》入手,崇苏东坡、米元章尚意之美,研习多年,绘画从临习《介子园画谱》入手,对宋元山水画的意境有所追求,重笔墨,尚意趣。
  
  中国书法的线条,是无数“点”的集合体
  
   中国书法的第一感觉是汉字。深藏在汉字中的中国书法的基因是线条,书法中的线条具有纯粹抽象、独立的性质,由一画、二画、三画以至数画。我们会惊奇地发现线条的多样丰富性不是在“数画”,恰好就在“一画”之内。中国书法的线,是无数“点”的集合体。单独的“点”是线的浓缩,我们在书写时要把它当作“线”,当作一个生命体,有凝聚力、张力。
   要理解线条,首先需要去看书法的用笔过程,看那些线条是怎样写出来的,写出来之后是什么样子。书法的本质是什么?是线条艺术,书法的一切形态都是由点及线组成的。
   自然,书法是有法度的,那么线条也是有法度的。所以,高质量的线条肯定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来完成的。
   通常我们所言的笔力、厚度、立体感、弹性、厚重感等等都是形容线条质量的术语。相反,薄、肉、轻浮、滑、飘、像蚯蚓等就是形容线条没力度。清·顾复《平生壮观米芾》昔人评米元晖画云:“虎儿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力能扛鼎”就是形容笔力很强,很扎实。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言:“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就是说写字要有笔力,线条要有力度。没有力度,就显得肉。董其昌也说:“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写字要用力,但不是用蛮力,用的是巧劲。
   影响线条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纸、用笔方式、速度、墨、结体、章法、对线条的认知等等。线条的专业术语也很多,如印印泥、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等等。线条所表现的形式也很多,如圆厚、饱满、毛涩、枯湿、圆转方折、润、苍茫等等。
   书法线条主要以中锋为主,笔锋在线条中间行走,而侧锋是指笔锋不在线条中间行走的线条。侧锋可以很美,很多变化。但非常难写,往往质量都不高,一般写不好侧锋就不要随便用侧锋。篆隶用笔侧锋很少。明清的篆隶楷加了很多侧切进去,今人也多用这种用笔来写篆隶楷。多数是用不好。
   故古人论书多谈“骨”、《九势》,王僧虔言“骨丰肉润”《笔意赞》,即指骨自力出,润自毫生,有笔力,又擒纵适度,则线条自能圆厚。
   书法欣赏经验和创作实践证明,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由非常具有质感的线条组成的;否则作品将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也就会失去其生存的价值。
  
  中国画线条具有独立美感,它永远离不开造型
  
   工笔以线为造型基础,运用毛笔勾线,对线条有严格的要求,讲究用笔,追求线条的力感、快感,所谓“工细兼力”,反对纤细柔弱的线条。
   绘画的方法都必须通过临摹才能学得到。学绘画要摹画、学书法要临帖。如果只观看而不动笔,就不可能知道画是怎么画出来的、字是如何写出来的。
   在临摹之前要先练习画线条,了解线条是怎么画出来的。练习画线条时要注意运笔:笔法有中锋、有侧锋,有起笔、有收笔,笔画有粗细,行笔有疾徐,提按转折、抑扬顿挫,笔法的变换会留下各种不同的笔痕。运笔的方法正确与否,决定能不能画出理想的线型。
   中国画线条虽然具有独立美感,但是它永远离不开造型,离开形体的线是没有独立存在意义的。所以,练习画线条要与画形体同时练,这样才不会脱节。大家带着这个观念来练习画线条就会理解得更深入、更有效。
   白描,是绘画者用墨线表现对象形质、空间和生命,同时融入其情感、个性及学识修养。古代画家根据表达客观物象,提炼出十八种描法,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总结为: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蚂蝗描、钉头鼠尾描、撅头描、混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随着时代的发展,再深层就是通过对线条的运用形成有精神、有气质、有意境、有格调、有灵魂的艺术佳作,这是白描画的高境界。
  
  书画同源,用线条表现的韵律美
  
   《谢稚柳谈易录中》,谢稚柳就认为“书画同源”,是有两种意思的。一种意思是文字发源于象形,所以亦称“书画同体”;另一种意思就是笔法,就是绘画“笔墨中的笔法”。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中还提到“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维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张彦远在这里就表明书法和绘画不仅仅是来自相同的源头,用笔方法也是相同的,这是他对于书画鉴赏的感受,是理论上的一个概念,而赵孟頫所提的“书画本同”证实了这个理论,属于他对于书画创作的感受,创新的一种体验,讲的主要是笔法或者技法。早在赵孟頫之前,唐代王维曾经做到了将诗和画结合起来,因此宋代的苏轼就称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自从书画相会,中国画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更加抽象、深沉,其主要代表就是文人画。笔墨的力度美、韵律美、拙重美,以及它的无限的造型能力和宽阔的韵域,自古就为文人所喜爱。很难想象不用笔墨或不讲笔墨的中国画。笔墨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载体,就是“书画同源”的中国文人画。
   王蒙在书法上尤擅篆隶,用笔圆润厚重,他将书法笔意融入画面中,表现出率真恣意的笔墨,用笔从董巨的笔墨形态中脱化而出,从披麻皴中演化出解锁皴和牛毛皴等,他运用各种书法用笔的组合,丰富了山石的结构和肌理,再加上层层皴擦点染,造就了其山水画的繁密之美。
   从明清到20世纪以来,徐渭、石涛、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等一系列的大师,基本都有自己的一套笔墨系统,书法绘画风格相互统一。由此绘画的书写性已成为普遍性,不再局限于枯木石竹,并且扩展到人物、花鸟、山水等任何可以画的题材,特别在文人写意画中,书法是绘画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甚至有“书法即绘画”,“绘画全是书法”的说法。
   黄宾虹还有很多谈笔法和线条重要性的论述,如:“各家历代真迹,以古人之精神万世不变,全在用笔之功力,如挽强弓,如举九鼎。”画源书法,先学论书。
   “笔力上纸,能透纸背,以此作画,必不肤浅。”用笔之法,从书法来。如作文之起承转合,不可混乱;起要有锋,转有波澜,收笔须提得起。“一笔如此,千笔万笔,无不如此。”画事精能,全重勾勒;勾勒既成,复加渲染。唐人真迹,二者兼长,细若游丝,匀如铁线。“勾勒之道,存于笔意。”勾勒用笔,要有一波三折;波是起伏的形态,折是笔的变化方向。运用此法,可使线条不板涩;不会用者,所画的线条即无变化,亦即不能表现物体。这种线条的表现方法,实为东方用笔之上乘……黄宾虹的线描山水画稿都是遵循这些用笔法则写出的,因此才可以作为独立的山水画作品来欣赏,并经得起反复推敲玩味。因为黄宾虹是研究传统中国画笔法理论最深的人,并且是实践最多、画得最成功的人。这一点我们从他那上万张山水线描画稿和数千幅山水画作品中可以得到证实。所以,有志学习“黄派”山水画的人首先要练习线条基本功,多勾线描画稿,无论写生和临古都要勾线描稿,同时再辅以各体书法。这种基本功的练习其实是要贯通始终的,黄宾虹一生都在做。程十发画人物也是从画连环画得以练习线条基本功,并且经常在画线描。或者可以这样说,越是笔墨丰富变化大的画,越是需要线条作支撑的,只有骨架坚实,才能承载更多血肉,这类范例以黄宾虹最为典型,在他那累积了数十百遍墨与彩的黑乎乎的画面上,我们仍能寻到他那“笔如屈铁”般的线条。
   “书画同源”使中国画具有了一个突出的特点:画上题诗或题字,使诗、书、画汇合成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更加丰富的美的享受。

6 (KHTML, like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