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1月16日

付出是得到更多“可以”的路径

●郭孝实
  得到更多“可以”有很多方法,但付出是最让人推崇的。面向目标,正视差距,终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通过最佳路径、最低成本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人的本能。追求希望是人生存的动力。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需要得到的东西很多,想得到的东西更多,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愿望。愿望都需要依附着一定的载体实现,比如财富、职务、地位、荣誉、愉快的心情等。得到更多的“可以”,付出是最现实的路径。
   有人享受着岁月的静好是因为有人在为此负重前行。你想拥有诗和远方,就要做好战胜旅途艰辛的一切准备。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得到更多的回报,付出是前提。一个人无论想获得什么,都必须先付出。付出得越多,有效资源整合得就越充实,可以的自由度和发展的空间就会越大。
   人类社会绝对的无私是不存在的,无论是谁,无论做什么,都有一定目的性。有的目的是成就自己,有的目的是展现自己,有的目的是通过成就他人而体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
   通过付出,帮助他人实现梦想,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付出的最佳状态。同样是劳动,为什么有的人就很愉快、很投入、很用心,然而有的人却终日抱怨、愁眉苦脸。后者为劳动而劳动,前者是为梦想而劳动,付出是实现快乐的路径。
   付出不一定是无私的,有目的的付出广泛存在。毕竟,在世界上,彻底无私是不存在的。想得到别人的尊敬,也是一种付出的动机,想得到更多人的感恩也是一种动机,满足自己个人价值、精神需求也是一种动机。帮助别人,使自己的内心得到了升华、得到了慰藉,就是做公益和做慈善的动机。没有动机,就没有动力,就没有自觉的行动。没有心动,就没有行动。心动的行动是自发的,被动的行动是被逼的,是无奈的选择,是权衡利害的付出。就像很多小孩参加兴趣班,有一部分是自己有兴趣,是自愿的,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家长强迫的。
   动机不同,付出的目的不同,即便同一种行为、同样的角色,结果也不同。例如同为教育工作者,都在教书育人,有的人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人生的价值体现,有的人把它当成一种职业,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尽管都在教书,后者只是希望通过教育职业谋取生存的资本,而前者将教育当作自己人生的舞台和奋斗的目标,培养出更多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其对职业的成就感和最终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每个人在乎的东西不一样。弃医从文的鲁迅从小成绩优异,学校曾经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但他转身就去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和一串红辣椒。南方的冬天是寒冷的,每当夜读难耐寒冷时,他便吃一颗辣椒,嚼得满头大汗,驱寒坚持读书。在鲁迅看来,金质奖章不是他在乎的,读书才是他的享受。
   付出与回报基本呈正相关关系。比如,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少,得到的知识就少;劳动的时间少,得到的报酬就少。成就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哪怕想得到来自父母的无私的爱,也必须首先甘当人家的子女,给人家当子女就是付出。乞丐的乞讨也是付出,需要乞讨者放下尊严,通过展现自己的悲惨去博取别人的同情,忍受鄙视和不屑,去换取施舍。谁能说乞丐没有付出?只不过他的这种付出,不被社会主流所认同和崇尚罢了。
   光有动机没有行动,才真正应该被唾弃。行动的目的就是希望达到预期的结果。动机和行动都不能伤害他人的利益,不能扰乱社会秩序,不能触犯法律,不能伤害别人的感情,不能超过底线。
   一个人想获得更多的可以,就必须付出的越多。只看付出,社会认可度才会越高,有效资源整合得就越充实,“可以”的自由度和发展的空间才可能越大。付出是一种投入,一种投资。付出心血、付出劳动、付出感情、付出物资、付出时间……都是付出。休格·布莱克进入美国议会前并未受过高等教育,他于百忙之中每天挤出一小时到国会图书馆博览群书。数年如一日,即使在议会工作最忙的日子也从未间断过。后来,他成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是最高法院中知识最渊博的人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60多岁的丘吉尔仍然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面对强大的德军,法国妥协了。很多英国人如张伯伦也想作出让步,只有丘吉尔坚持了下来。他常说:“如果你正在经历地狱,那就继续前进。”付出不一定会马上有收获,但是持续努力、定会收获更多的可以。
   如果按80年计算一个人的生命,至少前20年,都是别人在为他付出。20岁到成家立业,才基本上可以自食其力。现在很少有不到20岁就具备足够的实力去回馈社会、感恩父母的人。对绝大部分人而言,人的一生从社会中索取的东西要比自己创造的要多得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薪火相传、世代繁衍,智慧和财富基础是无数先辈通过点滴积累而传承下来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会感恩别人的付出,却特别在乎自己缺少的东西,特别是当看见身边的人拥有自己所欠缺的,就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人的一生有几种“缺”是最刻骨铭心的:一是爱,二是物质,三是公平。这三者,无论缺哪一条都会造成人的心理失衡,容易产生叛逆,想要反抗,并且对这个社会充满怨恨。
   许多人通常会认为自己所缺的东西是这个社会或者其他人亏欠他的。一个人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自己既不能挑选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是谁。无论和别人相差有多大,父母已经尽其所能付出了全部所有,实在不应该把这种差别当成是父母的亏欠。
   在学校的同班同学,老师传授着同样的知识,学生参加同样的考试。虽然老师喜欢好学懂事、成绩好的学生,但也不会成心难为或者差别对待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在职场里,如果一个人能力很强,业绩突出,低调谦逊,又能和同事和睦相处,且乐于助人,那么大多情况下,这样的人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人在社会上有竞争是难免的,竞争中你欠缺什么、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必然导致竞争失败,这也符合大自然里存在的优胜劣汰规律。看似大家做的事情一样,但得到更多的人,一定有更多不为人知的付出。与其吹毛求疵、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不如扪心自问:自己欠缺了什么?
   没有谁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谁的一生是顺风顺水的。抱怨是这个世界上最没用的事情,付出才能创造更多可能,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牛贩的儿子”金台镐从首尔国立大学毕业,时刻努力,勇于开拓进取,善于与人沟通和合作,又严格约束自己,工作期间披肝沥胆、清正廉洁,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好评和尊重。他曾对记者说:“我身为牛贩的儿子,既没有钱也没有权,仅凭自己坚定的勇气和挑战,从基层逐步提升为道义员、郡守,并作为最年轻的道知事得到连任。在这里,我想告诉抱有‘付出努力也不行’这种挫败心理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韩国是一块充满机会的士地,只要怀着‘努力就能成功’的勇气去拼搏和挑战,就能得到这样的机会。”
   要想获得更多的“可以”的路径,正确的选择就是付出,付出是前提,应该毫不犹豫。人的精力有限,追求的东西太多,付出也存在一个回报率的问题。不能盲目地付出,也不能在同一件事情或同一个人身上无休止地付出。 摘自《可以与应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