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1月15日

学书得路 唯勤唯韧做孩子成长路上的人师

人物访谈/张嘉杰
  
   张嘉杰,1987年生于太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山西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太原市青年联合会常委,太原市尖草坪区政协常委,太原师范学院书法系外聘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山西省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山西书画院创作员,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太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太原市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太原美术馆馆聘书法家。
  
  本报记者 杨伟义 高静
  
   山西青年报:你自幼学书,如今可以说是85后书法家中的佼佼者,在各种国展中频频崭露头角,并创办了太原市晋融书苑开展书法教学。请分享一下你的学书经历,并谈谈在学书之路上,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张嘉杰:我从6岁开始学书,转益多师,庆幸的是一路坚持下来,书法逐渐从爱好成为专业,进而成为职业。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而我就比较幸运,在求学路上得遇人师,对我的人生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6岁到初中阶段,张玉宏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在他的推荐下,我又跟随刘锁祥先生学习,正因此,我在2008年考入北京人文大学书法专业,书法的学习也从业余爱好迈入系统学习。到北京求学之后,我每日练字,与此同时,经常拜访名师。2010年,我开始跟随李有来先生学习行草,2011年,跟随刘洪洋先生学篆书,2012年,又跟随刘文华先生学习,他对隶书、魏碑的理解对我影响很大。同年,我回到山西,继续跟随徐树文先生学习草书。2018年,随马俊青先生学习书法理论等知识。可以说,30年来,良师相伴,言传身教,书法成为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几位先生不仅教我写字,还教做人,在我人生中的每一个关键点,总有恩师指点。
   学习初期,先生告诉我“勤学苦练出真知”,激励我在学书路上走得更高更远。小有所成后,出现年少轻狂的苗头,先生及时拉我一把:“出名是好事,也不一定是好事。”而当我处于迷茫期,又有先生告诫我:“书法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生的全部。”等到步入社会,先生的一句话更让我受益终生:“为人处世要把握一个原则,先给别人把事情办好,你的事情自然就好了。”而我也很“听话”,先生们把人生经验分享给我的时候,我没有半点儿质疑,所以我年龄虽小却出成绩较早。
   如果没有几位恩师的谆谆教导,也就没有现在的我,他们教我“一技”,还教我“之长”。正因此,我的朋友中,大我二三十岁者居多,他们总会把一些人生经验分享给我,让我尽可能地少走弯路。这就是与智者同行,与长者为伴,与圣贤为友,与高人为伍吧。
   山西青年报:三十年学书之路,是什么促使你选择成为一名书法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书法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
   张嘉杰:这要从我的启蒙老师谈起。我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跟随张玉宏老师学书法,后来,得知我的家庭条件不太好,老师便不再收取学费。因此,我从初中到高中阶段,每逢寒暑假,都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给老师帮忙。甚至有一个暑假,老师因伤不能多写字,我就帮忙给孩子们写示范字。长此以往,耳濡目染,教学相长,我得到了家长们的赞许,自信心逐渐建立,想当老师的种子也就在那个时候萌芽了。
   2012年,从北京回山西前,我曾去天津向刘洪洋先生拜别,当时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得知我打算回乡当书法老师后,他用手指蘸了茶水,在饭桌上点了两个点,中间画了一条直线,并说:“若要当老师,一定是两点一线。”先生告诫我,不要让孩子们走弯路,从孩子们启蒙,到最后让他们学明白,这两点之间,一定是直线,要把自己走过的弯路抖直,再教授给孩子们。这也是为什么晋融书苑口碑很好的原因。我们坚持把正确的学习思路、书法文化、技法传授给孩子们,尽可能为其做长远规划,稳扎稳打,知行合一。
   我始终认为,书法教师应当会写草书,更应该懂草书笔法。为什么单独说草书呢?孙过庭《书谱》里讲到,“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写草书若不兼有楷法,容易失去规范法度,导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写楷书不旁通草意,那就难以称为佳品,难免呈现僵硬死板的状态。有些老师的楷书很好看,但不具有艺术性,还上升不到美的层次。古人有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对于书法来说,真正的美应当是形神兼备的。目前看来,书法行业的很多老师不会写草书,但随着专业院校对书法教学的推进,我想这种情况也会慢慢好转。这也是我对书法教学的一些感悟。
   山西青年报:针对书法教育工作,结合教学实践,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和想法?请与大家分享一下。
   张嘉杰:首先,我通过不断观察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说,几乎是“三年”一个坎。一到三年级、四到六年级、初一初二,这几个阶段都非常重要。有些孩子往往在一到三年级之间学得很好,等到开始用钢笔、中性笔时,就放飞自我了。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当了两年的“老兵”,觉得自己可以写好了;另一方面,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孩子反映在字上的所有表象以及学习状态,与他们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生理、心理变化有直接关系。而在这一特殊阶段,注意力相对集中的孩子,也许波动幅度较小;专注力较差的孩子则会出现明显波动,此时,一些家长便会主动放弃。前者觉得孩子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写字风格,写得也不错,在还没有形成肌肉记忆时便停止了学习。后者认为两三年的时间如若还写不好,也没有学下去的必要。但通过长期教学发现,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在这个关键的坎上,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成长的花期,留给他成长的空间,让他平稳地度过这个阶段。往往到了五年级之后,孩子的硬笔书法在脱离老师的情况下,也可以处理得很好。这是因为,量变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有质变。《说文解字》中对“学”的解释是“觉悟也”,“习”的字义则是“数飞也”,也就是说,鸟儿在练习飞翔时,便有了练习之意。所以,有了习的量,才可能有学的悟。
   六年级开始,面对逐渐增加的课业压力和作业压力,怎么能让孩子又快又好地完成书法练习呢?此时,就需要教给孩子们行书的常识。有什么依据呢?我们现在的简体字,有一大部分就来源于唐朝的小草书。且古人自小在读书学字伊始,就是真草并行的,有一本书叫《真草千字文》,一边是楷书,一边是草书,学楷书是为了学习规范字参加科举,学草书是为了日常书写、快捷书写。而且在2013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指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要开始学习规范、通行的行楷书,目的就是为了又快又好地书写。
   最重要的,我认为,学书法要软笔、硬笔兼修。硬笔是“只知其然”,软笔是“知其所以然”;硬笔是“授之以鱼”,软笔是“授之以渔”。软笔的辐射是长久的,硬笔需要软笔做根基去涵养它。书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哲学的代表,是辩证统一的集合体。古人云:“唯笔软则奇怪生焉。”书法中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结构的大小、宽窄、平险,无时无刻不在制造矛盾,而又无时无刻不在解决矛盾。让蒙童自幼体会如何用软软的毛笔写出刚劲有力的笔画,体会以柔克刚、刚柔并济,我们常说“技道双修”“技进乎道”,这不就是“道”吗?
   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是无与伦比的,因为只有中国的汉字可以用艺术语言来表达,这是任何一种文化、文字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古人一直虔诚地追求文字的美和艺术高度,才让中国文字流传下来,足够我们学习一生。
   山西青年报:你刚刚提到软笔、硬笔兼修,我们了解到晋融书苑的启蒙教学没有选择颜、欧、柳,是出于哪方面的考量?作为晋融书苑的创办者,你的教学理念是什么?
   张嘉杰:启功先生诗中所云:“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不选择颜、欧、柳,是因为其传世多为碑刻,如何直接明了地学习古人笔法,最直接的是看古人传世的墨迹。而赵孟頫的楷书传世多为墨迹,更容易观察笔法,而且赵的楷书还带有行书笔意,更符合自然书写的规律。所以说,赵孟頫的字和其他三位楷书大家最大的不同是“飘逸灵动”,学习赵孟頫的楷书,可以让孩子们充分体会书写的畅快感,容易建立自信,也更容易提起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书法。很多年前,我去拜访山西省著名书法家林鹏先生,当林鹏先生得知我是书法老师时,当下就很严肃地对我提出一个要求:“嘉杰,你作为书法老师,一定要做到‘言必有出处,下笔必有出处’。你要以此为底线。”所以,这么多年晋融书苑本着“言必有出处,下笔必有出处”的教学原则,在注重书法文化的同时,还注重兴趣培养。毕竟学习书法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且是相对枯燥的学科,如何培养学书兴趣才是动力之根本、长久之根基。这也是晋融书苑为什么不选择从颜、欧、柳的楷书开始启蒙的原因。
   除了日常教学,我们还会举办晋融书苑少年书法展,努力为孩子们搭建展示平台。目的就是要将学和用结合起来,只有学以致用才可能学有所成,只有学有所成才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是根本,书艺之道并非止于“技”。首先应强调“作字先做人”的道理,而不是一味地、机械地、填鸭式地“受业”。秉持这种理念,我们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造福社会的书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