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11月14日

“丫头加油!妈妈爱你!”

一位母亲讲述用近20本日记记录唤醒植物人女儿的10年
  西安19岁女孩华楠不幸遭遇车祸导致特重型颅脑损伤,变成了“植物人”。此后的10年,她的父母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唤醒女儿。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华波、胡燕均夫妇相继提前退休,节衣缩食,靠着不多的退休工资和打零工的收入,为女儿买药看病。每天给女儿喂药、喂饭、按摩、翻身……成了这对夫妇的日常。母亲更是用近 20本日记记下女儿每一个细微变化。最终,坚强的父母用爱唤醒了女儿。如今,华楠不仅能与父母进行简单对话,还能背诵唐诗和乘法口诀。近日,记者听胡燕均女士讲述了用爱唤醒植物人女儿背后不为人知 的艰辛。
  
  父母的坚持换来孩子生的希望
  
   今年57岁的胡燕均退休前是陕西省建筑构建公司的一名员工,跟西安市邮政中心局的员工华波结婚后,1994年生下女儿华楠。不幸的是,2013年,19岁的华楠遭遇车祸,让原本幸福的一家三口陷入困境。“女儿发生事故那天我至今难忘,那一夜太难熬了。”胡燕均向记者回忆,2013年7月21日凌晨,她接到电话,“医生说女儿遭遇车祸,快不行了,在抢救,然后电话就断了。”胡燕均立即往医院赶,中途又接到医生电话,“你娃摸不着脉搏了,你赶紧过来见娃最后一面吧”。
   彼时的胡燕均不相信这件事是真的,“她就是跟同学骑摩托车出去玩,咋就没命了?”胡燕均不知所措,慌乱中还跑错了医院。后来,她请求救护车将女儿送到西安最好的医院抢救。胡燕均比救护车先到,看到女儿被抬下救护车,“脸蜡白蜡白,没一点生机”,她心如刀绞。
   医生告诉她,华楠头部受伤,有一处凹陷,呼吸很微弱,救活的希望很渺茫。她哭着不停地喊女儿,似乎是感应到妈妈的到来,原本一动不动的华楠,突然有了动静,“胸部开始有了起伏,有了心跳。”这让胡燕均看到了希望,这个时间点,也深深刻在了胡燕均脑海里:7月21日零点46分。
   “大概半个小时后,女儿的嘴和鼻子不停往外出血,我当时跪下来求医生救她。我说娃反应这么大,赶紧想办法把血止住,让她平稳下来。”胡燕均说,医生又把女儿推进急诊室。
   拍完CT后,医生对胡燕均说,没有救的意义了,建议她放弃。“手术中说不定就走了,即使挺过来也是植物人。”第二天,在外地出差的华波匆匆赶回来,听了医生的说法。胡燕均很坚决,“咱们拼一下,无非就是两种结果,要么手术台上下不来,要么搏一下,孩子就救下来了。”随后,他们夫妻对医生说了一个字:“救!”
  
  精心护理近十年一声“妈妈”让她泪流满面
  
   手术过程很快,就半个小时,医生把华楠脑部碎的颅骨取出来。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她的颅骨没有修补就缝合了,结束手术后她被送进了ICU(重症监护室)。
   “我们母女关系非常好,女儿在学校时,我们每天都要通电话,30分钟到40分钟,无话不说。”胡燕均说,她怀女儿时出现过先兆性流产,她一手带大的女儿活泼漂亮,仗义懂事。她觉得女儿虽然受伤了,但肯定能感受到妈妈就在身边,于是女儿被抢救了18天,她就在ICU门外守了18天。
   “医生说我女儿是重度颅脑损伤,有三个出血点,已成了植物人,基本没有希望苏醒。”但胡燕均认定女儿一定会醒来。女儿的病情稳定后,她将女儿转到当地一家有针灸科的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这里没有按摩项目,她就筹钱在外面请了一个按摩师。这一住就是11个月,虽然情况没有之前严重了,但华楠持续高烧,吃什么药都没用,打什么针都过敏,气管是切开的,胃部插着管……这让胡燕均心疼不已。2014年7月,因难以继续支付女儿的住院医疗费,华波、胡燕均夫妇选择带女儿回家保守治疗。
   之后的几年间,给女儿喂药、喂饭、按摩、翻身……成了胡燕均夫妇的日常,他们还自学护理知识,坚信女儿一定会醒过来。
   第一个奇迹发生在2016年。胡燕均给女儿做按摩时,发现女儿用右手指勾了她一下。“脑部受伤的,大拇指头是往内卷着的,我按摩她虎口时,她用手指头勾了勾我,我激动地赶紧喊她爸来看,我说你娃有反应了。他正在做饭,过来看到女儿用手指勾我,好像是说你辛苦了。”胡燕均幸福地回忆。
   2018年冬天,女儿能用手把衣服的扣子解开了,把蒸好的包子递给她,她能用手把包子送到口中。胡燕均很兴奋,那种本能的进食反应至少说明女儿越来越好了。
   最让胡燕均激动的是2020年,她在给女儿做理疗时,突然听到一句“妈妈”的声音。“我不敢相信,起初还以为是自己的幻觉。为了确认,我盯着女儿说再喊我一次,于是我又听到了一句‘妈妈’。我赶紧拿手机录了下来,我真是太激动了,那一天是10月3日。”胡燕均说。女儿每一次明显的好转,对胡燕均来说,都给生活注入了新的希望。
  
  近20本日记记录女儿细微变化
  
   2016年,女儿的右手第一次动了起来;2018年,女儿第一次能解衣服的扣子;2020年10月3日,女儿第一次喊“妈妈”;2022年,女儿第一次无意识接唐诗的下句……对于胡燕均来说,这都是大事,除了记进脑海里,也必须写进日记里。
   “你比闹钟还准,六点钟叫醒妈妈,好起床做家务……开始一天的工作,给你喂药、喂饭,把洗脚水熬上。先按全身,又拍打;打筋膜枪,翻背;按颈椎、按头,一系列下来就到十点了。”“然后,蹬车子,站床,做中频……”在胡燕均的日记里,她这样记下了一天的“工作”内容。
   正是数年如一日的重复,女儿华楠的情况越来越好。“比如,我说1乘1等于几,她能答出1;我说出英文one,她能接出two;我念唐诗‘床前明月光’,她能接出‘疑是地上霜’……”胡燕均激动地对记者说,现在和女儿能实现简单的对话。另外,当胡燕均拿出抱枕,华楠会自然而然地用右手举起来,开始自行做康复运动……
   “从2013年8月开始记日记,可以说是从被动到主动。开始是医生要求每天记女儿的出入量,就是吃了多少排出来多少。后来我主动加些东西进去,比如今天退烧了没,还有每天的变化,包括我的心情、希望、盼望之类的。”胡燕均告诉记者,记日记成了习惯,如今已写下了近20本。
   胡燕均说,今年10月15日,是丈夫的生日,女儿华楠对他说了一句“生日快乐”,丈夫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我从来就没有坚持不下去的想法,因为你有一个孩子在,她在叫你妈,你还能享受别人叫你妈的权利,我觉得挺幸福的。”胡燕均动情地对记者说,会拼尽全力让女儿康复。
   记者采访中得知,在胡燕均的每篇日记结尾,她都会写上同一句话:“丫头加油!妈妈爱你!”
  据《扬子晚报》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