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08月04日

广灵:塞北水乡好风光

  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广灵县南山的榆沟村成立了雁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小组——榆沟党小组。之后,又在狼虎坪村创建了雁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狼虎坪党支部。如今的榆沟村、狼虎坪与周图寺等总共16个行政村搬迁合并成周图寺村,成为南村镇一座现代化的移民示范新村。
   新村新景新貌,居民生活安逸踏实。沿着旅游公路驱车盘山而上,寻找榆沟村旧址,一路所见,处处好风光。当见到一座六角亭子、一面写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墙壁,就是榆沟村旧址,现在已整修成为“雁北星火——党史教育展览馆”。在榆沟村旧址,放眼沟沟梁梁,满目苍绿、生机无限。据当地干部介绍,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依托搬迁山村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包括榆沟村在内的沟域旅游成了“域美广灵”的别样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商到此投资兴业、旅游观光。
  
  满城新景入眼来
  
   清凌凌的木槽涧河像一条绿色的玉带,穿过广灵县城,一带连起新旧城。而城南的壶流河湿地景区、水神塘公园,绿树掩映,水平如镜,倒映城市全貌,城在水中绣、水环城中流,绿色扮人居、城如林中景的县城新貌让人流连忘返。
   夜幕降临时,两岸灯火璀璨,居民徜徉在这优雅的“城市客厅”里,或踩着悠闲的碎步,领略河岸风光,或迎风凭栏眺望,欣赏波光里的城市夜景,或相聚在广场,踏歌起舞……
   近年来,广灵县以保护湿地、调蓄洪水、改善生态、净化水质、扩大水源、减少污染、打造碧水蓝天为目标,通过采取围堰蓄水、利用弃水、收集雨水、净化污水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治理措施,大力推进壶流河湿地修复工程,以及全域打造国家级水循环生态城的做法,让塞北水乡越发像“小江南”。
   “以前,这里的土地都是泥浆、沼泽,连地都没法种。”壶流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动物管理站站长周进胜说,现在,通过湿地修复工程的实施,扩大水域面积6000亩,蓄水超1000万立方米,而净化的湖水为下河湾、虹桥沟两座水库提供了蓄水保障,增加下游水浇地面积5万多亩,使6800多户农户受益。”
   以打造晋北最宜居县城为目标,该县把加快推进大县城战略和新型城镇化作为促转型、增实力、惠民生的根本性举措,围绕人、水、林、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建设理念,“一河两区”的城市结构,让昔日的小县城有了大都市的范儿。特别是规划建成的滨河公园,不仅有效防治洪涝灾害,改善了县城的人居环境,还成为城市核心景观区。
  
  遍地“生金”产业兴
  
   “五香豆腐干儿”“五香瓜子儿”“东方亮小米儿”“广灵驴肉儿”……在广灵的大街小巷,无论是推着独轮车的小商小贩,还是商铺老字号的扩音器小喇叭,每每都会听到极具本地方言特色的吆喝声。广灵人卖广灵特产,本地人自信、外地人凭信。“自信和凭信都来自市场的认可。”该县加斗镇人大主席柴耀东说,广灵县是全国有名的“优质杂粮之乡”,这些年,凭借绿色天然、有机旱作、传统种养殖、传统加工,全县各个乡镇都倡导农民秉持精耕细作的种养殖方式,通过“小产量地”赢得大市场、高回报。
   在“东方亮”小米种植比较广泛的宜兴乡南房村,村民宋如军依旧靠传统方式种植谷子。这种种植加工方式落后,不但产量不高,收益也不划算,但现在不一样了,主要体现在价格上,而价格则取决于品质。他说,“现在有电商了,网上就能提前订货,还能定价。”这几年,他把种植过程和秋天打谷子全部拍成视频,按网上的订单售卖,一公斤卖10元以上不成问题。他告诉记者,不会使用手机网上销售的农民,可以按同等价格出售给东方物华农业科技公司,这家公司与农户都签订了收购合同。
   目前,广灵县谷子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3家“大同好粮”旗舰店和京东电商、微商平台实现网上直销,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00多家。除谷子种植加工外,食用菌、黄花等产业也逐步成为农特产领域的主导产业。
   在壶泉镇,北野食用菌开发公司可以说是当地的知名龙头企业。该公司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即公司统一为农户建菇棚、统一提供菌包,农户入园区进行联产承包种菇,促进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取得了良好效益。目前,来园区务工或承包菇棚的村民平均每人年可收入3.5万元左右。
   靠土地“生金”,广灵县始终在特优上下足功夫,而围绕农特产品,广灵的食品加工业已达上百家。其中,有两家成为上市公司。
  
  乡村振兴谱新篇
  
   走进壶泉镇聚合村的箱包和纸品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忙碌着,村里近三分之一的妇女都在这儿上班。据了解,2020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20.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7年的3500元增加到2021年的1.2万元。
   聚和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体现在村民的思想观念上。如今,村里讲卫生的好习惯逐步养成,移风易俗蔚然成风,“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已深入人心。这也是该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真实写照。而在这其中,为着力保障就业创业、增加群众收入,该县大力支持“云中声谷”等劳务密集型项目扩规运营,合理利用脱贫攻坚期财政投资建设的17家扶贫车间,确保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
   蕉山乡一家普通农家院内,几台缝纫机高速转动,右腿残疾的张永贵正在缝纫机上忙碌着。早在2017年,蕉山乡杜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永贵,通过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和个人自筹资金购置了20多套服装加工机器,在县里的帮助下办起了小型服装加工厂,还带动附近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8人就业,并如期实现脱贫。
   “以前走的是土路,住的是土坯房。现在整天都有自来水,冬天有暖气,出门路又平,看病也方便,村里打工还能挣钱,这样的日子啥都不用愁。”周图寺村73岁的张万才对陪同记者采访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志军说,“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关键是党的政策好,加上有你们领着大伙干,我们周图寺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据《山西日报》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