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08月03日
疫情之下,年轻人仍对开店充满玫瑰色想象

小店主拒绝“躺平”“拉着”小店“慢跑”向前

  “因疫情防控,装修进度受影响,5月初刚准备开业就闭店1个月,其间零收入,但租金和员工工资已支出了10多万元。”在北京东五环一家商场地下一层的尽头,有一间茶厅小店,这里承载着“90后”小伙周骁逸的创业梦想。
   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浙江、吉林、河南、江西、四川等地青年小店主发现,疫情之下,许多小店都面临着不定期关闭堂食,顾客消费欲望下降,人工、房租成本高企等经营困境,社区、商圈、特色街区的一些小店悄然消失。但小店主们对开店仍充满玫瑰色想象。他们负力前行,拒绝“躺平”,有的向外求生,打造私域流量及户外消费场景;有的向内蓄力,创新“以店养店”模式;有的向上借力,搭载互联网运营思维;有的向下扎根,发挥小店真实消费场景优势等,“拉着”小店“慢跑”向前。
  
  另辟蹊径,借私域流量对冲高企的线上获客成本
  
    有半年多的时间,周骁逸几乎每天都在试茶。他笑称,因喝了太多茶,有时候像“醉茶”一般,心直发慌。更令他“心慌”的是,看到周围一些餐饮小店因疫情冲击陷入困境。
   像大多数实体餐饮店一样,周骁逸的茶厅开业不久便入驻了外卖平台,希望以此弥补线下人流量不足。但茶厅主打的高端原叶茶需现煮现泡,消费场景为顾客到店品茶而非送货上门,因此只能提供冷萃茶、糕点等品类的外卖服务。更重要的是,外卖平台每单会有一定比例的抽成,若要提高店铺曝光量,还需支付流量推广费,线上获客成本水涨船高,“难以成为店铺增收之源”。
   同为餐饮店小店主的“95后”小伙汪志旺也曾将店铺“求生”的希望寄予外卖平台。
   2021年年底,汪志旺投资10万元开了一家小饭馆。义乌疫情平稳时,从早上6点至深夜12点,一茬接一茬的下班工人涌进小店就餐,那时的汪志旺浑身充满干劲儿。但今年3月至5月,义乌疫情防控收紧,大多工人只能在厂区食堂就餐,有些工厂甚至停工放假。为减少线上获客成本,汪志旺另辟蹊径,根据工厂不同分别组建了5个工人点餐微信群,工人在群里接龙下单,他免费配送到厂区大门口。如今,微信群点单量已超外卖平台订单数,店铺营业额恢复至疫情前每天2000元左右。每当骑着电动车送餐时,汪志旺都觉得“小店有盼头了”。
   周骁逸也建立起近200人的茶友交流群,并在自媒体账号上发布新品和优惠活动的图文、视频,还定期举办线下茶友交流会,运营维护粉丝社群以获取客源。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周广肃说,“疫情冲击下,一些大型餐饮连锁店等因维持生存所需的成本投入巨大,关闭、歇业的概率更高,投入低的小店虽势单力薄,但经营风险也低,只需些许‘滋养’便能‘春风吹又生’。”周广肃认为,与其与大型企业争夺线上平台的公域流量,自媒体、用户群、微信号等带来的私域流量,虽体量有限,但无需支付额外费用,还可以任意时间、任意频次直接触达到用户渠道,更适合小店。
  
  养精蓄锐,以店养店“拉着”小店逆流而上
  
    “2021年年底和今年2月到4月两次疫情,导致我的剧本杀、清酒吧都闭店了,还好有餐厅的外卖和微信群订单收入支撑3个店的生存。”今年30岁的张绍南曾做过火车司机,如今是拥有3家小店的创业者。
   “在疫情态势反复的情况下,单店运营投资少、风险小,但抵御力弱,一闭店管理就抓瞎。但在‘融合店’模式下,能以店养店慢慢发展,不至于倒闭。”张绍南坦言,在2个店歇业期间,他一边研究新剧本和酒品、加强员工服务培训,一边筹备着餐厅的开业,他坚信,“养精蓄锐,小跑前进总比倒退好”。
   和张绍南同岁的宋敏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经营了一家民谣清酒馆。他以店养店的方式不是开新店而是及时“调头”,转变经营方向,将目光转向了户外消费场景,酒馆转型为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露营咖啡馆。“不仅能增加收入维持生存直到恢复堂食,还能给小店带来更多客流量。”据宋敏介绍,“投资小回报却大,最高时一天营业额能有2000元,不仅能维持酒馆的房租等支出,还能吸引新客,为后续经营打好基础。”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夏学民认为,“小店经济”是国民经济循环中的“毛细血管”,直接服务于居民日常生活的消费终端,无论新冠肺炎疫情在与不在,小店是永恒的存在。逆境下,仍有许多店主逆流而上,闯出了一片天。“小店主们应积极转型,创新经营模式,先蓄力存活,待疫情好转再全力冲刺。”夏学民说。
  
  向上借力,“小店经济”搭载互联网运营思维
  
    “16减9,6减9不够,向10借1,等于16减9,6减9不够,向10借1……”短视频里,安奶奶在十几张白纸上写满了数学题“16减9”,始终无法得出结果,令人哭笑不得。这组爆火的“在养老院做数学题的一天”系列短视频的作者是“95后”小伙樊金林。他的短视频账号因此涨粉近百万,成为国内粉丝数最多的养老院院长。
   樊金林在河南省许昌市经营着4家养老院。2020年7月起,他将养老院老人的生活以短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不仅是为了记录老人的日常生活,也是樊金林借助互联网运营思维助推养老院经营转型的探索。
   2020年10月,樊金林第一家养老院正式开业,但因疫情防控,前后累计封闭了8个月,至今处于亏损状态。传统的养老院营收主要来源是入住费,一旦疫情导致院区封闭数月,养老院的经营就陷入死循环。“改变养老院收入来源是关键。”樊金林萌发了“变现”短视频流量,支撑养老院运行的想法。
   据樊金林介绍,“我的初心是做实体经济,向上借力,‘变现’线上流量,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养老院更好地存活下去。”
  
  向下扎根,小店“反向支撑”线上流量
  
    “互联网让我们快速发展,但实体让我们走得更稳、更远。”和樊金林借力线上流量不同,短视频博主陈杰通过开火锅实体店和建设火锅底料加工厂,“推着”电商销售纵向发展。2017年,“90后”陈杰和朋友宋军回到家乡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青溪镇创业,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等渠道,将家乡的火锅底料、调味料、腊肉等土特产销往全国。2020年他们的短视频账号迎来了“流量大爆发”,粉丝数超过1000万。
   陈杰坦言,随着线上获客成本的增长,他意识到没有实体支撑的“流量”稍纵即逝,便投入200万元在广元市区开了一家火锅店和调味料加工厂,“向下扎根,开发线下获客渠道”。
   “火锅店自今年1月开业以来,有大量火锅店顾客转化为短视频账号‘粉丝’。工厂第一条生产线也于5月开通,不仅推动了当地辣椒等原材料的销量,还带动了20多名生产工人就业。”宋军介绍,“比起短视频博主,我们更愿意做小店主。”
   “线下实体店已不再像最初只做周边几公里生意,线上也不仅仅只是销售渠道,许多电商创业者意识到实体的重要性,转战线下,提前布局经营实体店铺,升级、赋能电商产业链条。”周广肃认为,疫情期间,实体店面临存亡危机的同时,也寓含着转机,“小店的真实消费场景是网络代替不了的,它就像一张宣传‘名片’,让流量得以长久。”
  据《中国青年报》

ooter" style="t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