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5月20日
晋中市榆社县中医院医养结合保障中心

“医养结合”新模式 破解养老难题

  榆社县中医院医养结合保障中心,是县中医院承担运营管理、医养结合的一所养老机构。其占地面积9.29亩,建筑面积6720.73平方米,总投资2350万元。建设有5层主体疗养楼1栋,2层附属楼1栋,设置床位219张,除去功能用房,实际床位有186张(其中养老床位116张,护理床位70张)。内含居住室、公共浴室、卫生间、洗衣房、开水间、文化活动室、餐厅等生活用房和医务室、护理站、处置室、康复治疗室、运动训练室、药房等医用功能科室;设置有老年病科(二区)、康复医学科(二区)。该中心整合了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实施“医养结合”模式运营,是一所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保健五位一体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
  
  本报记者 王钰钦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榆社县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贫困县医养结合新模式,实行“公建公营”,建设了榆社县医养结合保障中心。“榆社县中医院医养结合保障中心由榆社县中医院运营管理,使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有机整合,实现了医疗与养老的无缝对接,让入住保障中心的老人有病看病,无病疗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榆社县中医院院长陈旭波向记者介绍说。
  
  实现医疗与养老无缝对接
  
    据介绍,榆社县中医院医养结合保障中心是公益性养老机构,重点接纳全县特困供养人员。目前,该中心92名老人中,五保户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特困老人、失能半失能困难人员、残疾人、孤寡老人就有72名。
   该中心实行 “医养结合”一体化管理,实现了医疗与养老的无缝对接。老人有病需要住院治疗,可走绿色通道直接入院到科室治疗;老人患小病或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在医养结合保障中心就可进行治疗及康复理疗和功能训练,无需住院治疗;需要到门诊看病的,医院大夫及时上门诊疗,不用到医院排队等候,有效解除了老人看病不便的后顾之忧。
   “我们既是中医院的护士,也是敬老院的护理员。”作为榆社县中医院第一批派驻敬老院的专业护士,牛德芳对每个老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榆社县中医院从各科室抽调了25名医疗护理骨干,组成医护团队来敬老院轮岗服务,三个月一轮,每轮固定有6名医生和6名护士,严格执行医院技术规程,接受医院统一调配,服从榆社县中医院和医养结合保障中心的双重管理。
   同时,实行医护人员轮岗服务,一方面保障了医养结合保障中心有长期固定的医护团队开展医疗护理服务,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又能定期回医院开展临床实践和培训学习,医技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中心就是医护人员的实训基地,中医院又是老人健康的后方保障。
  
  坚持“老人至上”服务准则
  
    实行持证上岗,组建高素质的服务队伍,为老年人创造更优质的养老服务。榆社县中医院医养结合保障中心护理人员均持“双证”上岗。具体而言,该中心从榆社县中医院抽调的护士分3批次到省老年公寓进行了业务培训,取得了护理资格证,持“双证”上岗(护士资格证和护理资格证)。对保洁、护工、餐饮等服务人员都进行了健康体检和岗前培训,也持“双证”上岗(健康证和业务培训合格证)。
   除此之外,保障中心要求每位工作人员要带着一颗爱心上岗,怀揣一份孝心从业,奉献一颗热心服务,付出一份耐心坚守。
   中心的田兰珍老人是听力一级残疾,且患有精神异常等病症,入院时,随处大小便,院里找个台阶就能睡觉。工作人员心疼老人,在重点给予关爱的同时,还将同乡的冀磨仙与她安排在同一个房间,实行“一对一”结对帮助。耐心的陪伴、安抚产生了效果,田兰珍的身体状况有了很大的起色。
   “我们的服务宗旨是为老人服务,让老人满意;服务标准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服务理念是老人无小事。服务准则是老人至上,亲情关爱。我们的服务要求是诚心、尽心、耐心、细心、贴心。”陈旭波坦言。
   不仅如此,该中心还制定了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对各类服务人员的管理。分别制定了医生、护士、护工、保洁、保安、餐饮等服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制度,明确各类工作人员的服务标准、目标任务、岗位职责等。签订了保洁协议、餐厅管理协议、护士绩效考核办法、保安管理办法、护工分类管理考核办法等管理办法,严格要求,按月考核。规范了业务科室的管理制度。制定了护理站、药房、医务室、康复科、活动室等相关科室的管理制度,规范了业务流程和服务要求。完善了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制定了老人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家属探视制度、老人入住管理制度、财产管理制度、安全保障制度、医疗护理操作规范制度、护理等级评估制度等管理制度,明确职责、严明纪律,细化目标,规范管理。
  
  资源共享让服务精益求精
  
    2019年7月,75岁的吴亮恒老人在两名亲属的搀扶下入院,多年的腰腿病已经让老人对自由活动失去了信心,连吃饭也必须由护理员送到房间。经过榆社县中医院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吴亮恒接受了4个疗程的康复理疗。当年11月底,他就能自己走到餐厅吃饭,第一场大雪后,他扔掉拐杖,主动参加了义务扫雪劳动。
   入住敬老院的特困老人大多数都年老体弱,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更加迫切。但长期以来,医疗机构不能养老,养老机构不能看病,成为老年健康事业发展的 “绊脚石”。为解决此痛点,榆社县推行的“公建公营”的 “医养结合”模式,通过发挥政府科学配置资源的制度优势,由医院管理运营,实现医疗与养老资源的无缝对接,资源共享、力量共用、拉动就业、带动脱贫。
   榆社县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县,农村老龄化现象突出,社会保障压力较大。近年来,全县先后对68个深度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搬迁,1953名老年人、264名特困人员从旧农村搬到了新社区。但是,其中的特困老年群体进城后怎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享晚年是个问题。
   2019年,榆社县充分发挥政府在脱贫攻坚中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采取医养结合保障中心与搬迁安置点同步规划建设的“医养结合”办法,统筹搬迁安置点布局,同步规划新建了医养结合保障中心,设置床位219张,运行费用优先从特困人员供养金5772元/人/年中解决,不足部分采取社会救助和财政补助方式补齐。
   陈旭波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管理,不断完善与优化运营管理机制,投入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全力提高服务质量,让老人住的安心、让家人放心、让社会满意。

b.com.cn/shtml/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