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5月19日
特色产业扶贫 培训就业扶贫 生态补偿脱贫、光伏扶贫……

山西特色扶贫促进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上接01版)
  
   培训就业扶贫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
  
   “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途径。近年来,我省搭建平台、拓展岗位、优化服务,千方百计帮助贫困人口就业,为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发挥了积极作用。”李浓说。
   “培训就业扶贫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63.4万人次、带动务工就业91.8万人,打造地方特色劳务品牌90多个。‘吕梁山护工’‘天镇保姆’入选全国人社领域精准扶贫典型案例,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在大同市举办。”张建成说。
   据介绍,2018年以来,我省大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3年多来,全省累计培训350万人次,144万人取得各类技能证书,培训人员就业率、增收率分别达到26%、30%以上,促进了包括脱贫劳动力在内的广大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增收。
   2021年是“十四五”起步之年,省委省政府对 “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今年全省将投入20亿元、培训200万人、新增持证100万人、新就业100万人,其中,全省计划培训脱贫劳动力70万人,实现脱贫劳动力培训全覆盖。
   据介绍,我省人社部门将继续加强就业动态监测,在已经建立的脱贫劳动力信息数据台账基础上,进一步及时更新脱贫劳动力就业需求、意愿等变化情况的动态数据,精准化提供就业帮扶。支持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市县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创立特色劳务品牌,建设扶贫车间,增加更多就业岗位。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优先安排脱贫劳动力等乡村低收入群体就业。稳定乡村公益性岗位规模,为脱贫人口特别是弱劳动力、半劳动力提供就业帮扶。
   扩大省外劳务输出。3月25日,山西省外出务工人员服务总站挂牌,随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劳务服务中心站和114个劳务服务工作站相继成立,加强省际间劳务协作,优先为脱贫劳动力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权益维护等服务。持续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支持劳动者走出国门就业。
   优化线上线下就业服务。省、市、县各级人社部门在线上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全天候服务模式,在线下定期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同时,还将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多维度促进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更好就业。
  
   生态补偿脱贫为全国提供“山西方案”
  
   我省联动实施生态扶贫“五大项目”,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攻坚战”,为全国生态扶贫提供了“山西方案”,生态扶贫成为我省脱贫攻坚的最大亮点。
   “生态扶贫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特色林产业增收‘五大项目’。特别是创新生态建设参与机制,广泛吸纳贫困劳动力参与,平均每年带动52万以上贫困人口增收10亿元左右。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肯定我省做法,全国林业扶贫现场会在我省吕梁市召开,国家三部委发文推广我省造林扶贫合作社模式。光伏扶贫建设村级电站5479座、集中电站53座,总规模294.4万千瓦,带动9963个村(其中6602个贫困村、3361个非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0万元,惠及72万贫困户。光伏扶贫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全国光伏扶贫现场会在大同市召开。”张建成介绍说。
   据介绍,我省联动实施生态扶贫“五大项目”中,造林绿化务工方面,创新林草生态建设参与机制,组建扶贫造林合作社承揽贫困县造林任务,改招投标为议标,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运作模式,让贫困群众成为生态建设的参与主体、受益主体。“全省58个贫困县组建造林扶贫合作社3378个,吸纳贫困社员7万余人,累计完成造林1300万亩,平均每年惠及4.3万贫困社员,人均年增收8700多元。”李振龙说。
   退耕还林奖补方面,我省从2016年开始向国家争取退耕指标,下功夫把生态区位重要、贫困人口集中、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退下来,基本实现25度以上陡坡耕地的应退愿退尽退。“全省累计退耕还林473万亩,其中58个贫困县实施436万亩,20.66万贫困户退耕154.4万亩;累计下达退耕还林农户补助36.84亿元,其中58个贫困县33.96亿元,户均累计增收7700多元。”李振龙说。
   森林管护就业方面,在精准落实国家生态护林员政策的基础上,整合天然林保护、国家公益林、未成林管护等项目投资,精准设立生态管护岗位,吸纳贫困人口在参与管护中增收。“2020年,58个贫困县管护员数量达到4.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8万人,管护工资达到每人每年7300元。”李振龙说。
   经济林提质增效方面,大力实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实现贫困户低质低效经济林的全覆盖,累计完成经济林提质增效450万亩,建设省级示范园100个,补齐了林农经营管理的短板,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增收。全省新发展经济林450万亩,干果特色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1950万亩,初步形成了核桃、红枣、仁用杏、柿子、花椒五大干果主产区,晋西北沙棘、安泽连翘等被认定为国家级或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山西核桃、吕梁红枣成为区域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
   特色林产业富民方面,实施“小灌木大产业”战略,大力推行“林药林菌林禽林蜂”立体化种植模式,引导贫困群众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旅游康养产业,着力构建“稳受益、不返贫”的林草产业发展体系。全省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535万亩,实现产值29亿元,带动农户30万人。
  
   光伏扶贫光伏扶贫电站规模全国第二
  
   “我省是全国光伏扶贫首批试点省份,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把光伏扶贫列入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二十项行动之一,在工作上先行一步,政策上抢抓先机。2015年以来,全省建成并网光伏扶贫电站294.4万千瓦,总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张建成说。
   据介绍,2015年以来,我省建设村级(联村)电站5479座,集中电站53座,光伏扶贫蹚出了一条资产收益扶贫新路,不仅成为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来源,而且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普及的同时,也激活了乡村发展要素焕发内生动力,有力拉动了乡村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成为推动贫困地区产业重构、助力脱贫攻坚,促进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到2020年底,累计发电收益37.36亿元,带动9963个村(贫困村6602个、非贫困村3361个)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0万元以上,贫困户参与公益岗位得薪金、参与小型公益事业挣现金、文明敬老获奖金、特殊困难领取救助金,累计72万贫困户受益。2020年结算光伏收益19.6亿元,光伏扶贫设置公益岗位24万个,用最确定的光伏扶贫收益应对不确定的疫情影响,成为防止返贫致贫,促进稳定增收,确保脱贫攻坚收官交账的硬支撑。全省光伏扶贫项目全生命周期可节约标准煤344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588.3万吨。光伏扶贫电站被群众誉为 ‘永不撤走的蓝色工作队’。2020年全国光伏扶贫工作现场会在大同市召开,会议肯定:山西是光伏扶贫首批试点省,起步早、干得好,取得发电效率高、后续运维好,收益分配准,监管主体实、稳定运行久”的工作成效。”张建成说。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转型的起步之年。张建成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根本之举、长久之策。围绕“特”“优”战略,组织实施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培育发展带动帮扶主体,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深化消费扶贫促进产销衔接,实施产业带动、产业增收、产业致富。坚持把技能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硬任务、硬措施、硬支撑,实施建档立卡、精准培训、考核评价、发放证书、安置就业“一条龙”推进,提高持证率、就业率、增收率,实现持证赋能,就业增收。坚持绿化彩化财化相统一,增绿增收增效相协调,跟进落实生态扶贫“五大项目”政策,进一步挖掘合作社造林、特色林产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生态管护等带动群众增收的潜力,提升生态建设项目帮扶效益。持续抓好光伏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确保年发电收益稳定在18亿元以上,让光伏产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