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4月09日
把兴趣当成职业 仅不到一成年轻人成功“突围”

如果靠爱好“恰饭”很难是什么让青年们坚持

  当兴趣和职业合二为一,即便再忙也没那么累。一天的工作伊始,90后白领王卓慧或开启美食体验之旅,或在办公室的美食研究所当着乐此不疲研发料理的“所长”,在工作中娱乐着;90后“海归”王立凡在第一眼看到酷帅的电摩托后,就决定入职摩托背后的公司,将爱好与工作合体;而从高中起就爱带着卡片机到处拍照的付传海如愿成为一名影视制作的创客。
   相关调查显示,58.3%的受访者认为把兴趣当职业才有热情。高达62%的95后把“个人兴趣”列在职业选择的第一位。但社科院数据显示,薪酬依然是青年就业的首要考虑因素,仅有8.5%的年轻人将兴趣爱好作为择业的主要考虑,并成功做到职业与兴趣爱好相统一。
  
  调查
  兴趣爱好本身也是“工作福利”
  数据:近六成受访者赞同把兴趣当职业才有热情
  
   去年微博上曾发起一项“找工作,要不要把兴趣当职业?”的投票,吸引1.4万余人参与。结果显示,58.3%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选择,认为把兴趣当职业才有热情。
   这句话在90后白领王卓慧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王卓慧的爷爷是厨师,也许是基因中印刻着对美食的热爱。5岁时,她就会自己搬个小椅子DIY炒鸡蛋。哪怕是简简单单的火腿肠也会被她玩出新花样。而长大后,成为吃货的她只对新店感兴趣,经常呼朋唤友去打卡新开的餐馆。
   这样一个极度热爱美食的人在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投身餐饮业。在入职食亨成为食材创新组负责人前,她当过美食编辑,做过餐饮全案策划。如今的她在公司一隅开辟了一间几十平米的美食研究所,带着一群90后、95后研发美食新花样、新吃法。
   食材创新研发员,这样一个新职业往前倒退10年恐怕还没有。资深职业发展专家、上海职业指导师大赛专家评委虞莹分析说,从大趋势上,现代社会职业的种类的确比以前丰富得多,这使得年轻人有更多选择以兴趣为导向的工作的机会。
   但她也提醒年轻人,要区分兴趣和天赋,因为在职场上真正能取得较大成就的是自带的天赋。兴趣是会转移的,况且部分年轻人不太能真正理解到底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在具有天赋的领域发力,先发优势较强,对挫折的耐受度也较高。
   和王卓慧一样,创客付传海现在的创业领域就是自己的爱好。对摄影摄像感兴趣的他本硕攻读的都是影视专业,且成绩优异,原本可以留在高校,但还是选择去一家国企从事与专业更接近的工作。但工作之余,他并没有放弃专业爱好,经常关注电影动态。2014年,工作半年后,当了解到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开建后,他义无反顾辞职创业,公司业务主要涉足网络短剧、网络大电影制作、影视教育等。
   一份《95后兴趣报告》调查显示,62%的95后把“个人兴趣”列在职业选择的第一位,很多95后表示更看重“轻松简单的工作内容”,并且最好与专业对口。
   “我会要求我的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因为我知道,兴趣爱好本身也是‘福利’,奋斗的过程是享受的过程。”在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程福财看来,把兴趣当成职业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福利制度更加健全,家庭财务日趋自由。在已经实现生存需求的前提下,会有越来越多人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当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个内驱力后,他的创新、创造力是爆发式的,形成正向的循环。
  
  困惑
  兴趣诚可贵,“恰饭”不可缺
  数据:35.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把兴趣和工作分开
  
    尽管有接近六成的受访者赞同把兴趣当职业才有热情,但也有35.8%的受访者表示不要把兴趣当工作,两者应该分开。对于兴趣与工作的关系,一些网友认为两者不能兼容。一名网友认为,把自己热爱的事情变成工作后,考核指标就会让工作变得乏味。还有一些网友表示,虽然自己最初选择了兴趣作为工作,但最后被现实打脸,为了生存不得不转行。
   高中时就对汉语言文学感兴趣,后来考上中文系,大三时去电视台实习,毕业后成功入台当编导的杨阳 (化名)起初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能从事和爱好相匹配的工作。但工作几年后,她发现自己最终追逐的东西被打了折扣,而这些被打折扣的部分就是她当时想要坚持入行的初衷。况且,自己的付出和得到严重不成比例。
   在传统媒体开始式微的2012年,她离开深耕多年的媒体行业。之后,因为先生要外派出国,她辞职陪同。在出国期间,她报考了财会专业的网课。回国后,她转型成了一名会计。杨阳说,这是基于现实考量后的决定。“如果大学一毕业就从事会计工作,我不可能喜欢这样相对按部就班的工作,会觉得枯燥、乏味。但经历了那么多后,我现在追求的是稳定。爱好就是爱好,没必要非得和工作扯上关系。”杨阳说。
   对于杨阳的选择,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童潇认为,兴趣和职业两者之间如果能够结合在一起,那固然好,但很多时候兴趣未必能变现,或成为职业,属于闲趣。需要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若一个人能将兴趣变现,这肯定是最好的,这份工作能调动其工作的热情;但若不能变现,也要正视现实,把兴趣当做闲时调剂生活的一部分。
   而对于“面包”的问题,虞莹则认为,在收入在正常合理范围的前提下,有少部分人不是很在意短期的收入回报。比如有人对做演员感兴趣。早期没有当主角的机会,三五年后磨练下来,随着演技的提升,一定有机会的。
   猎上网联合创始人、猎上大学校长马雄二分析说,当一份工作投入和产出出现严重不成正比的情况,将兴趣当成工作的那批人会提前进入自我折磨的状态。他们中的一些人会向现实妥协,转而去做和兴趣关系不大的事。
   “当然,一份以兴趣为前提的工作,如果只有甜没有苦,也会因为甜得发腻最后 ‘久居香兰之室,不闻其香’。”马雄二表示,年轻人只有从痛苦中走出来才会成长,对兴趣的认知才会越来越深。
  
  支招
  兴趣VS职业 需要找到两者的契合点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把兴趣当成工作呢?2019年出版的《深度现代化:80后90后的价值认同与冲突》一书中有一组数据或许可以一窥端倪。2016年,社科院对上海5096名青年的调查涉及择业动机的数据显示,薪酬依然是青年就业的首要考虑因素,但仍有8.5%的年轻人将兴趣爱好作为择业的主要考虑,并成功做到职业与兴趣爱好相统一。
   1992年出生的英国海归王立凡就是属于这8.5%的年轻人。去年,当他无意中踏入速珂电动摩托车门店的那一刻,就对酷炫的实车爱不释手,继而将职业和爱好捆绑起来。
   “如果喜欢摩托车,就要当赛车手的话,因为能力有限,很快你会对这份爱好丧失信心。因此,我没有成为赛车手,而是从事摩托车推广这份工作。这就像电竞选手和电竞周边开发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职业。当兴趣VS职业,需要找到两者的契合点。”王立凡为同龄人支招。
   程福财预测,对于90后、95后、00后这一代来说,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人选择把兴趣当成职业。这是因为这代人的父母大多是60后70后,家庭条件较好,而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这群年轻人从小见多识广,在“面包”已经较为宽裕的情况下,可以自主选择属于自己的“爱情”。
      据《青年报》

onnection=close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