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4月02日
《山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山西省一枚印章管审批条例》审议通过

我省两项新《条例》定制解决实际问题

  本报记者 赵云云
  
   3月31日晚,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获悉,山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山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与近年出台的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及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一起,构建起了我省环境保护“四梁八柱”法规框架,进一步织牢织密了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网。
   会议同时审议通过了《山西省一枚印章管审批条例》,并将于5月1日起施行。《山西省一枚印章管审批条例》将对山西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提供法治保障,对进一步推动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四梁八柱”法规框架
  
   山西是能源重化工基地,固体废物尤其是工业固废污染防治面临很大压力。据统计,全省每年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约3亿多吨,历史堆存量约14亿吨,利用处置率低,二次污染严重。此外还存在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而且,与大气、水、土壤污染相比,社会各界对固废污染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急需通过地方立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条例》的出台,将对促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改善我省环境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副主任高建平介绍说,《条例》共七章三十四条,包括总则、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其他固体废物、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
   《条例》提出,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应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明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针对我省工业固废“量大率低”的问题,结合我省典型固废类别,《条例》细化了对矿山、电力、冶金行业产生的尾矿、煤矸石、废石、粉煤灰渣、赤泥、脱硫石膏等固体废物污染的防治要求;提出了促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制度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因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条例》特别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医疗废物处置作了明确规定,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重大传染病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保障体系,配备应急处置设施和物资,确保重大传染病疫情医疗废物处置安全。其他固体废物方面,《条例》分别提出了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污染防治要求,同时还对电器电子、汽车、铅蓄电池、车用动力电池和复合包装等生产企业提出了生态设计、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等方面的要求。
   就《条例》出台后,下一步生态环境部门将如何进行贯彻落实的问题,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级监察专员武玉祥表示,将主动与其他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沟通协调,推进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共同推动《条例》的有效实施。同时,还要充分利用“12369”环保举报热线、信访举报等渠道,受理群众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事件的举报,创建全民监督的法治环境。
  
  为一枚印章管审批提供法制保障
  
   “会议通过了一枚印章管审批条例,这是全国省级人大层面第一部回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地方性法规,是贯彻落实栗战书委员长对地方立法要求的又一次生动实践。”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李渊说,《山西省一枚印章管审批条例》突出“小灵快”的特点,通过“量身定制”解决实际问题,对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我省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行政效能明显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但是改革中也遇到了一些亟需通过立法来解决的困难和瓶颈。制定《山西省一枚印章管审批条例》,以立法回应改革需求,从法律制度层面对这项改革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破除改革障碍,将为我省深入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山西省一枚印章管审批条例》共29条,不分章节,主要规定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一枚印章管审批概念、工作制度和原则、政府及部门职责、印章管理、优化审批服务、部门衔接、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山西省一枚印章管审批条例》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部门间协调不畅、审管衔接不够明确、审批监管不够有力、办理流程不够规范、服务涵盖面不够广等问题,做到了简洁明了、有效管用、特色明显,确保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集中审批部门和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是一枚印章管审批工作的重中之重。”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常委会法工委主任蔡汾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确保职责衔接、业务衔接、流程衔接的全面落实,《山西省一枚印章管审批条例》还在第四条规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通过以上的制度设计,就可以做到各部门之间全过程、各环节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