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12月25日

汾河廊带水韵悠悠晋商老宅见证兴衰

  本报记者 田璐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依太行,西临汾河,北与省会太原毗邻。汾河由北向南流经太原盆地中部,从吕梁市文水县杨乐堡进入晋中市祁县。为了让汾河沿岸的风光美起来、廊带亮起来,今年以来,晋中市加快推进汾河廊带生态旅游通道项目,祁县也加快了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项目实施,把汾河流域的核心景区、乡村旅游串联起来,为县域旅游增添了一抹亮色。本期请大家跟随汾河流向,到晋商发祥地之一的祁县逛一逛,欣赏一下河岸风光,体悟古城悠久历史,在大院里穿越时空。
  
  生态通道
  
   汾河由北向南从祁县进入晋中市境内,经平遥县、介休市,于灵石县出境,境内全长128公里。
   据了解,晋中汾河廊带生态旅游通道项目起于祁县北马堡,沿汾河东侧经平遥县至介休市龙凤河北侧,全长50多公里。为确保项目如期完成,位于祁县段的项目工地上每天有200多台大型机械作业,上百人克服疫情影响、运输路线长、雨季施工等困难,在施工现场作业。
   汾河廊带生态通道祁县段紧靠祁县境内汾河东岸大堤,起点位于文水交界北马堡村,下穿大运高速和祁离高速公路,跨越昌源河入汾河口,平交省道祁方线,至平遥交界西建安村出祁县境。
   据了解,汾河廊带生态通道建设是祁县贯彻落实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和三大旅游板块建设的重要项目和举措,建设完成后,汾河沿线将形成车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的生态通道、美丽画廊和生态长廊。祁县将通过汾河廊带生态通道项目建设,把汾河流域的核心景区、乡村旅游串联起来,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河流湿地
  
   昌源河是汾河的主要支流之一,是祁县境内第一大河,也是祁县人民的“母亲河”。依托“母亲河”,当地建设了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公园内,河道绵延36公里,总面积达948公顷,其中湿地面积有488公顷,是以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库塘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为基本资源特征,以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和湿地生态文化为特色,集饮用水源地、湿地生态系统、黑鹳等重点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生态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进入公园,可以先乘坐画舫式游船,欣赏昌源河风光。潺潺的流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漾起阵阵绿波。清宁自然的景色中,只见此处水韵悠悠。
   上岸后,游客可选择租一辆自行车,悠哉地穿行于绿色中,游览公园全貌。如果是夏日前往,能置身于花海中;如果是秋日到访,还能摘上几颗海棠、山楂,彻底沉浸在这自然美景中。
   沿湖向南走,有一处王维诗苑,映衬着小桥流水的景致,独具书香气息。这里有王维诗苑碑和王维弹琴的雕像,还有王维诗作的雕刻。
   祁县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诗词文化绵延千年。唐代著名诗人王绩、王勃、王维、王之涣、温庭筠祖籍都是祁县,王维声誉尤高。
   羊肠石径弯弯曲曲,楼台亭榭星星点点,王维抚琴赋诗回音缭绕……望湖亭上,扶栏眺望,昌源河的美景尽收眼底。
  
  大院云集
  
   祁县历史悠久,古称“昭馀”,因“昭馀祁泽薮”而得名。进了祁县县城,就要到昭馀古城逛一逛。
   据了解,昭馀古城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古城墙在上世纪被陆续拆除,但“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四十大院”的格局基本保存了下来。老城的东、西、南、北四条主街比太谷和平遥老城街道都显得宽些,十字交叉口上也没有常见的鼓楼一类建筑。
   站在街心,直望街尽头翻新的昭馀牌坊。从牌坊下穿过,便步入了东大街。由东向西,只见一座座前店后院式和一处处深宅套院式的四合院,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城的“十”字型大街两侧和四大块城区,街两旁的店铺字号鳞次栉比,这便形成了历史名城文化遗址的精华部分——晋商老街。
   现如今提起祁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乔家大院。但是这里大院云集,渠家大院也很有名。渠家大院地处晋商老街东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年的渠家人在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整个建筑群总面积近2.4万平方米,人称“渠半城”。整座大院宏伟庄重,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组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主次分明,还有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其中,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堪称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筑特色。总之,渠家大院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深厚艺术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利用这一建筑奇葩开辟的晋商文化博物馆,通过7大系列、25个展室,揭示了晋商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奥秘,展示了晋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其实,古城里还有其他晋商家族留下的众多老宅,如何家大院、正廉巷许家院、马家巷罗家院、姑姑庵巷范家院等,感兴趣的游客不妨在古城小巷中找一找,兴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百年书院
  
    出了渠家大院,往西大街桂林巷走,踏进祁县中学院内,到祁县文庙内感受一下书香气息。
   祁县中学前身是昭馀书院,自清朝康熙年间创建以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院中的大部分建筑已被拆除,旧址修建杏坛书院图书馆,延续书院之功用。原建筑还剩一座院门和一座讲堂,讲堂前檐已被改造过,但是梁架尚且保存着原样,现为学校宿舍。
   与昭馀书院一墙之隔的祁县文庙大致轮廓尚保存完好。据《祁县志》记载,祁县文庙始建于金大定年间,明清时期经历过多次修葺,现存建筑大成殿为明代遗构,其余都是清代建筑,现仅存有泮池、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等建筑。
   2005年,工人在维修祁县文庙及其附属设施时,在原乡贤祠的整修中,发现靠北墙角处墙皮呈鼓状。于是,泥工剥去墙皮,铲去泥皮,一块青石露了出
  来。原来是一通古碑,碑文内容为明嘉靖二年的文庙学宫整修“儒学牒”,于古、于今、于后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漫游昭馀古城小巷,高耸的青砖院墙、窄仄的小径、高低不平的青石
  台阶,让人仿佛穿越了历史,耳边商铺的叫卖声今犹在。与此同时,随着汾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正逐步在祁县这座历史名
  城里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