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11月24日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艺家人青年志愿者协会“平遥特教中心”特殊儿童成长帮扶行动

绘画为“折翼天使”插上逐梦翅膀

  本报记者 田凤凤
  
     对于平遥特教中心的孩子们来说,每次期待周三下午的到来,都是快乐的。每个月,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艺家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都会选择两个周三下午来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绘画。6年来,从未失约。即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志愿者也会通过录制视频课程的方式,与孩子们一起绘画,一起为未来涂上颜色,画出他们的“心愿”。这是协会开展的“平遥特教中心”特殊儿童成长帮扶行动志愿服务项目。今年10月,该项目荣获了第二届山西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给无声世界铺满色彩
  
    平遥特教中心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有35名听力障碍儿童、55名智力障碍儿童、6名肢体障碍儿童。
   从2014年开始,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艺家人青年志愿者协会遵循该校志愿服务项目坚持“创新性、可持续、力所能及”的基本原则,以“健康成长帮扶活动”为主题,启动了“平遥特教中心”儿童帮扶行动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充分发挥艺术传媒学院志愿服务专业特色,将儿童美术教育和活动互动体验相结合,持续推进专项服务项目常态化开展。
   开展志愿服务中,协会志愿者通过 “美术课堂”“成长关爱”“爱心捐赠”等主要形式,为特殊儿童送去关爱、助力残障儿童健康成长。志愿者还为孩子们送上彩笔、油画棒、彩泥等绘画用品,教授美术知识,把孩子们带进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起初,只是想让这些孩子多一些快乐,让他们可以通过绘画释放天性。但是后来我们了解到,听障儿童未来是可以参加高考美术类考试的。于是,大家就更加坚定了要把这个项目持续开展下去的信心,希望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个特长圆了大学梦。”志愿者李俞东说。这些特殊的孩子用绘画给无声的世界铺满色彩。
  
  在爱与被爱中共同成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专业特色,在原有美术绘画、创意折纸的基础上,制定了“绘画兴趣班”和“非遗体验班”,将非遗文化带进特教课堂,并融合泥塑、剪纸、篆刻、推光漆器等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课程,将传统文化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为特教中心的孩子们送去关爱的同时,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也锻炼和培养了志愿者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让志愿者践行了志愿服务理念,传播了志愿精神。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艺术公益指导教师武海鹏说,这个项目的实施,不仅帮助和改善了特教中心的教学氛围,还促进了大学生志愿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也使他们对人生价值的实现有了更深体会。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志愿者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也使得自己的人生增添了别样色彩。这对推动高校公益服务工作常态化和项目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美育帮扶守望稚嫩心灵
  
   除日常的支教活动外,协会依托该项目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特色性实践活动,从而帮助和改善特殊儿童美术课堂的教学问题。
   据了解,项目开展至今,已经与平遥特教中心建立起常态化的活动互助机制,改善了平遥特教中心现阶段极度缺乏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缓解了学校教师的压力。同时,利用大学生美术专业特长为孩子们营造积极、健康、快乐的美术课堂,使特教中心美术课堂真正具有美育价值。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能提升孩子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健康、自信、奉献的精神面貌。
   做一件好事容易,但一直坚持做好事却很难。“平遥特教中心”特殊儿童成长帮扶行动志愿服务项目的常态化开展,不仅改善了特殊儿童缺乏美术教育的困境,更重要的是能带给孩子们更多的社会关心和成长关爱,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健全心智,建立强大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特殊儿童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对社会的归属感。
   “在带给孩子们欢笑的同时,理解他们的想法,感受他们身上热爱生活、自强自立的精神。再通过建立专业的美术课堂,为孩子们积极营造绚丽多彩的学习氛围,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阳光、充满温暖的成长环境。”采访最后,武海鹏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