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11月18日

“晋阳工匠”传承剪纸技艺 剪出山西美景

  本报记者 陈彤
  
   “我希望能将剪纸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这门手艺……”11月17日,在太原市晋源区美术馆内,“晋阳工匠”赵敬玲一边制作团花剪纸,一边向记者表达了想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心愿。
   作为第三代晋源传统剪纸传承人,赵敬玲已经不需要在纸上画花样就可即兴创作出蝴蝶、牡丹、如意等精美的小型作品。“我已经当了两年‘晋阳工匠’,剪过晋祠侍女、蒙山大佛、大寺荷花……我想通过我的剪刀,剪出山西风格和晋源美景。”赵敬玲说。
  
  跟长辈学剪纸
  
   炭笔一挥,三下五除二就画出了一朵牡丹。接着,剪刀在纸上灵活游走,一点点剪出春节要贴的窗花……面对记者采访,回忆起初次接触剪纸的场景,赵敬玲依然记忆犹新。“我家姊妹五个,她们都喜欢跑出去玩,只有我最喜欢跟着姥姥看她剪纸。当时觉得姥姥真厉害,像变魔术一样剪出美丽窗花。”赵敬玲说。
   就这样,一到快过年的时候,赵敬玲就黏着姥姥学剪窗花。随着年龄的增长,赵敬玲对剪纸的兴趣越发浓厚,从跟着姥姥学到跟着母亲剪,她再也没有放下手中的剪刀。
   这条剪纸之路,赵敬玲一走就是30多年。2018年,在朋友的引荐下,赵敬玲参加了 “晋阳工匠”比赛。“我看电视上都说‘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感觉很高大上。我只会剪纸,怎么能获得‘工匠’这种感觉很高级的称号。”在几乎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赵敬玲挑了几幅以前的剪纸作品,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情参加了比赛。令她没想到的是,这几幅剪纸作品脱颖而出,她获得了第二届“晋阳工匠”称号。此后,赵敬玲又参加了太原市剪纸大赛、山西省第五届“三晋巧姐”剪纸比赛,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设计新颖作品
  
   “要想剪出精美的作品,对剪刀的控制力、力度的把握要求很高。只有经过长期练习,才能让剪刀在剪纸时游刃有余,裁剪出复杂的镂空图案。”对于赵敬玲来说,剪纸最难的不是剪,而是找创意、画图样。在参加山西省第五届“三晋巧姐”剪纸比赛时,她在创作上一度陷入瓶颈。
   “我想在传统剪纸中,融入更多的吉祥寓意,总感觉心里有想法,但总是抓不住。”苦想几天也没有灵感,而丈夫放在桌上的一副对联却让赵敬玲茅塞顿开。“我看见对联上面的 ‘平安’‘福气’‘富贵’等字眼,一下就有了想法。”
   抓住灵感,说画就画。先在纸上画出简单的花瓶纹样,再相继加入鱼、蝙蝠、牡丹等传统纹样,逐渐让花瓶丰富起来。粗略的纹样画出来了,可细节填充又让她头疼起来。比如蝙蝠,传统的蝙蝠纹样固然好看,但略显单调,怎么样才能更有创意?“我就翻书找、上网找,看到很多作品在蝙蝠的翅膀中加入了花朵的纹样,可我不想‘人云亦云’,就加入了动物的纹样。”赵敬玲说。
   经过两个多月的修改裁剪,赵敬玲的《富贵满堂》诞生了。由于寓意丰富、纹样如套娃般环环相扣,这幅作品获得了 “三晋巧姐”剪纸比赛银奖。这次比赛,让赵敬玲受益匪浅,“传统纹样可以互相叠加、交融,我觉得现代图案、传统纹样、现代设计布局,都能融合,让剪纸更有活力。”
  
  融入卡通形象
  
   每年,赵敬玲都会设计相应的生肖剪纸,送给亲朋好友。今年也不例外,赵敬玲想设计出更有创意的作品,给亲友一个惊喜。“我看见孙女看的动画片里,人物特别可爱,就想将传统剪纸中牛的形象设计成卡通牛,再配上其他传统图样,小朋友一定会喜爱。”
   有了想法,赵敬玲就经常拿着笔,一边陪孙女看动画片,一边在纸上涂涂画画。经过多天设计,一只卡通小牛终于设计出来了:圆圆的脸、胖乎乎的身体,抱着大大的葫芦。“国庆节的时候,我就带着剪出的图样参加了晋祠博物馆的非遗展览。这件作品马上变成了‘小明星’,引来好多市民围观,喜欢的朋友一下子就订了1500幅。”尽管压力“山”大,但赵敬玲一点都不马虎,坚持每一幅都亲自设计、剪裁。
   作为非遗传承人,赵敬玲时刻没有忘记传承发展剪纸技艺。每个学期,她都会带着作品到晋源区实验中学,将非遗带入课堂,把剪纸技法传授给学生。每个寒暑假,她也会在金胜社区开办公益培训班,带着孩子们学习剪纸。
   “提起手工,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苏绣等南方的传统手工作品,而我们北方的剪纸却没有像苏绣一样家喻户晓,形成品牌效应。所以我想在这方面多努力,在提高剪纸知名度的同时,尽量多教学生,让更多的人学会剪纸,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赵敬玲说。

1%E8%A5%BF%E9%9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