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10月23日

宁武汾源胜境堪称三晋一绝

  汾者,大也。作为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被三晋百姓称为“母亲河”,对山西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汾河泛起的每一片涟漪,都倒影出沿岸靓丽的风景。“汾源灵沼”水质甘醇,惠泽三晋大地;雷鸣寺地下暗河波浪搏击;汾源大峡谷串起了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文化景观,堪称超级风景文化长廊。一幅幅美丽壮观的画卷,构成了汾源风景区这一三晋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本期将带领读者和游客,从忻州市宁武县东寨镇汾河源头出发,一路俯瞰一线景观。
  
  流经六个地市
  
   汾河,古称“汾”,又称汾水,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源头,传统认为是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现代考察认为在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也就是雷鸣寺泉上游。
   汾河流经山西省的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运城市六个地市,全长7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最后在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
   汾河支流众多,较大的如潇河、文峪河、浍河等,其中还包括了许多有名的大泉水,如兰村泉、晋祠泉、广胜寺泉、龙子祠泉等。汾河流域建有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文峪河水库三座大型水库,库容都在1亿立方米以上,其他中小型水库、灌区、机电泵站更是星罗棋布。
   据史料记载,曾经的汾河水资源十分丰富,战国时有秦穆公“泛舟之役”,汉武帝乘坐楼船溯汾河而行。从隋到唐、宋、辽、金等朝代,山西的粮食和管涔山上的奇松古木经汾河入黄河、渭河,漕运到长安等地,史书称“万木下汾河”。后来,在《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歌中,依然生动地描绘了“汾河流水哗啦啦”的喜人景象。
  
  雷鸣寺寻源头
  
   “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这是《山海经》对汾河最早的文字记载。汾河自宁武县管涔山雷鸣寺发源地至太原市兰村为上游,兰村至灵霍山峡入口为中游,以下为下游。
   雷鸣寺位于宁武县东寨镇楼子山的汾河源头景区,进入景区首先到达的是汾源广场,广场中央是一通坐落在汉白玉重台之上的标志碑,上书“汾河源头”四个大字,碑座上还刻有“宁武八景图”浮雕,分别是汾源灵沼、支锅奇石、芦芽滴翠、宁化古风、万年冰洞、天池胜境、悬崖栈道、宁武雄关,较为客观地体现了宁武古老厚重、灵秀神奇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站在标志碑前向北看,但见楼子山上108阶直通云霄,雷鸣佛刹金碧辉煌,魁星高阁挺立山巅,重建后的汾源胜境果然气象不凡。
   雷鸣寺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明正德年间,曾是晋西北著名的古刹。寺院建在半山,最下方为戏台,从戏台拾阶而上,登108级台阶到山门。步入山门,一列七间正殿为该寺的主体建筑。大殿中间一间为真武殿。主殿的下方还有一座天然石窟,石质有如火山喷发后的岩浆石。石窟虽小,但很神秘,历来被百姓视若神明。
   雷鸣寺庙宇殿堂鳞次栉比,古松翠柏掩映。明、清两代及民国初,被冠以“华北名刹”的美誉。清同治十年重修时,由弛名中外的学者、清官徐松龛先生撰写碑文,其在碑记中盛赞汾源泉灵沼为“三晋第一胜境”。
  
  九龙会饮灵沼
  
   由雷鸣寺向上,楼子山的山腰和海拔1985米的山顶原来还分别建有祭祀汾河神的台骀祠和用作镇风水、旺地气的魁星阁,现在魁星阁已重建,阁前还树了一支巨笔,笔前立碑“笔点青云”,寄托着汾源人民希望本地文风鼎盛的美好愿景。
   纪念碑的后面是横跨碧波之上的九龙坝,坝体上九个汉白玉龙头喷涌出一股股清泉,这正是汾源出水口。过了九龙坝,可以看到鱼湖湖底有一个环环相套的池中之池,这就是汾源著名的洗墨池。传说,明末大学者傅山先生在此洗过笔墨。
   既然到了汾源出水口,那母亲河真正的源头活水在哪里?
   进入汾源阁,正面供奉的是水月观音。当地人对汾源水是非常虔诚的,他们认为,新生儿用汾源水擦拭沐浴可以消灾驱邪、健康平安;端午节太阳升起前采摘的艾叶用汾源水煮过后擦洗全身,可以趋蚊防暑、强身健体;入伏头一天饮用汾源水,可以求得一年顺利。
   再往汾源阁深处走,就到了水母洞,洞中端坐着汉白玉雕刻的汾源水圣母,而圣母娘娘前面的井就是母亲河的源头活水,“三晋第一泉”的灵沼泉。井中是纯天然的优质矿泉水,可以直接饮用。
  
  一石六品称奇
  
   离开汾河源头,进入汾源大峡谷,去那里看看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文化景观。
   在管涔山的山岗上,有一处三足鼎立的巨石,这就是三晋第一奇石支锅石。这三块巨石呈“品”字形,立在一个斜度达20多度的坡面上,中间的空隙可以容纳三人并坐,并形成了“一石六品”多种景观,在民间还流传了很多故事。
   传说,上古时候,汾河水泛滥成灾,颛顼帝派台骀下界治水。于是,他请来“福、禄、寿”三星一同下界,让他们镇守在管涔山汾河之畔,以保佑黎民百姓福寿康宁,这便是“一石六品”中的第一品——“三星高照”。第二品是“点将神台”,是为了指挥军民治理洪水,台骀将三星化作了一座高台,高高在上、手举令旗,俯察山川地理,分兵派将治水。
   “一石六品”中的“镇魔神石”,是台骀用来指挥军民拦截疏导、苦斗洪水的,奇怪的是洪水非但不见减弱,反而更加咆哮肆虐。台骀登上点将台才发现是水怪在兴风作浪,便运用神力生擒水怪。第四品是“支锅奇石”。台骀看到三晋大地仍是一派水乡泽国,便将点将台化成巨型锅灶,上面的巨石是大锅,下面的两块小石就是支锅的灶。他用这口巨锅煮干了遍地的洪涝水泽,不出一年,三晋大地又出现了五谷丰登的景象。因为治水有功,颛顼帝将台骀封为汾河神,世世代代镇守汾河,并派了一头大象将台骀治水留下的支锅奇石顶在头上,彪炳治水功绩,这便是“象顶一品”。
   最后一品是“汾神显圣”。仔细看巨石的纵立面,上面有一幅惟妙惟肖的老人头像浮雕。据说,台骀日以继夜治理洪水,久而久之把自己的影像映在了顽石上。
   “一石六品”毕竟是神话传说,经过地质专家多年的考证,终于揭开了支锅石形成的原因。首先,这三块石头看似独立,其实三者之间和下面的基岩都是连为一体的。原本是一整块巨石,经历千万年来不断的球状风化作用,形成了现在看到的形状。
   不管是山明水净的园林景区,还是印证璀璨文明的源头活水,汾河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五千年三晋文明,是山西人心目中慈爱而博大的母亲河。 本报记者 田璐

span>201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