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7月15日
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贾晓军

甘坐冷板凳潜心研究敢为天下先自主创新

  英才微观
  
   贾晓军 山西临汾人,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青年三晋学者、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第3批入选者。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Adv.、Nat.Common.、Phys.Rev.Lett.等物理学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篇,被SCI引用800余次。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山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
  
  本报记者 王丽娟
  
   科幻变成现实,速度更加精准,突破国际的几项空白,拥有多项专利,却甘于默默地传道授业解惑,低调、内敛,却才华横溢,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贾晓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当代科技工作者与人民教师的职责。“成功源于爱好,只有潜下心,把工作当成兴趣,把努力当成快乐,终会有收获。”贾晓军表示。
  
  初识量子
  
   1996年高考,当别人都在选报热门专业时,贾晓军却毅然决然地选报了相对冷门的物理专业。当山西大学向他伸出橄榄枝时,他明白自己将踏上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都说学物理的人特别辛苦,因为有无数的实验要做、无数的数字要计算,但贾晓军却乐在其中。他喜欢啃着物理书,读着科技的前沿作品。本科毕业,由于成绩优异,导师推荐他继续从事物理研究,硕博连读到如今,每走一步都是踏着科技前进的脚步,他喜欢这样,因为每一次进步,都是对未来的探索。
   “那时,导师给我定的方向是量子技术,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科技,也将是人类进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贾晓军说。
   走进未知的量子世界,贾晓军用20余年的时间,乐此不疲地从事着连续变量量子信息网络的实验及理论研究。
   “做科技工作只有沉得下心,甘于寂寞,勇于攀登,才能有所成绩。”贾晓军说,每一次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孤单的时光里写下的历史。数字频繁运算,方案重复修改,实验无数次失败,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从头再来的勇气。从早晨8点到晚上10点轮班值守着实验器材,已然成为习惯;24小时的随叫随到,从无怨言和推辞。
  
  科幻变现
  
   当乔治·卢卡斯撰写的 《星球大战》风靡全球时,量子纠缠也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所关注。科学上特别是量子力学中是否有类似的物体在远距离上被突然操控,成为每个观影人内心存在的好奇,科幻真的可以成为现实吗?在贾晓军的实验室里,这个科幻成为了现实。
   量子远程传态自从1993年被提出以来,各种关于量子远程传态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研究相继开展,实现高保真度及长距离的确定性量子远程传态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追求。
   贾晓军和他的团队首次在研制适于光纤传输纠缠态光场的基础上,将纠缠光束的两个子模传输6公里,再通过输入量子态和纠缠的一个子模的联合测量,最终通过对纠缠的另一个子模进行平移操作而恢复所传递的量子态,实现了公里量级的连续变量确定性量子远程传态。
  
  传道授业
  
   科学研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而大学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之一。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以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科技创新成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吸引和鼓励学生加入到科研工作中,引导其培养创新及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为今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基础人才的稀缺,让贾晓军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希望通过各种方法吸引人才,尤其在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他多年坚持周三晚上举行组会,在读的研究生通过介绍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动态,了解最新的发展动向;通过学习别人的研究成果,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案。同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让更多的人尽早地进入量子科研领域。
   功夫不负有心人,改良的学习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对量子信息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加了他们继续从事相关研究的信心。在贾晓军的努力下,近年来选择通过保送方式继续在山西大学攻读研究生的比例明显上升,每年都有不少优秀的本科生被推荐到课题组继续学习深造,其中不少学生毕业时都能在物理学领域的顶级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不忘初心
  
   在贾晓军的科研团队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富有澎湃的激情与创新的活力,大家在一起取长补短、比学赶帮,为了共同的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
   “有了高水平成果产出的土壤,就有高精尖人才成长的天地。”贾晓军这样赞许自己的团队,“攀登奉献”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多年来,贾晓军作为主要成员的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教师团队为推动山西大学教学、科研创新水平的整体攀升做出了突出贡献,成功入选2018年首批20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坚持科研仪器的自主创新,重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光源和相关专门仪器的研制、基础研究成果向高技术产品转化,多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利用自制仪器完成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这是贾晓军实验室的特色。
   未来,贾晓军与他的团队将努力让科技运用于生活,更多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我省转型发展需要,他说,这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