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12月20日

凝聚人心 大学生公寓团建结硕果

  短短几个月时间,武汉市江岸区团建指导员张军感受到了新的变化,“花在公寓团建上的时间少了,意外惊喜却接踵而至”。
   走进汉口年华公寓团支部办公室,“公寓网络微剧故事征集”“公寓成立兴趣小组”“公寓交流会”等由支部自制的“红头文件”张贴在小黑板上。这些活动,由公寓团支部与青年共同商议而出,同步实时在公寓微信群发送。
   “留住大学生就留住了城市的未来。”武汉团市委书记柳新表示,大学生公寓团建是一个全新课题,2018年以来,团组织将其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领域,聚焦留汉大学生从学校迈入社会第一步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探索培育社群文化、搭建参与基层治理平台,“留汉大学生租住聚集地,正逐步提升为吸引人才、集成智慧、凝聚人心的大学生之家。”
  精准服务
   “开展服务必须结合实际,而不是团干们闭门造车。”张军说,自己现在的工作中总是时时警醒。结合“千名群团干部下基层”和“青春遍访”工作,团干部对全市大学生人才公寓全面摸底调研。
   依托物业管理办建立的入住大学生微信群,选派团建联络员入群。联络员在微信群亮身份、勤互动,了解青年的实际需求、思想行为特点。
   在摸清人才公寓配租底数、入住青年底数和28岁以下团员底数基础上,武汉团组织明确了“以公寓团建为基础、促进青年社群建设”的工作思路。
   通过 “提供服务摸底数、组建筹委会育骨干、团员大会选委员”三步走,团江岸区委率先将团支部建到楼栋,人才公寓青年从此有了“新组织”“主心骨”。
   而今,49家留汉大学生公寓里,团组织已经实现全覆盖。指引标识、铭牌、团支部委员照片电话……“共青团”的印记随处可见。
   青年需求摸清楚了,团组织建起来了,怎样开展服务?
   武汉团市委从阵地建设入手,通过单独建团、联合建团、辖区覆盖的方式,为大学生公寓里找到了活动空间。
   12月9日,记者走进洪山区乐乎大学生社区。281平方米的公共空间里,配备有投影仪的会议室、健身房、书吧等一应俱全,入住大学生均可免费使用。
   在青山区青和居青年人才公寓,300米之外的青年党员俱乐部成了青和居大学生共享空间。1000余户入住青年可享受家居生活、休闲娱乐、学习健身等各项便利设施。
  互帮互助
   由地方团组织服务培育的组织归属感和被点燃的工作生活热情,使得公寓内部的团组织的内在活力开始萌发,开始了互帮互助、自我服务。
   陈杭钏是汉口年华大学生人才公寓团支部组织委员,也是一名教育培训行业的创业者。一次,公司一项培训临时缺1名教师,他试着向公寓微信群大学生们求助。当天下午,公寓另一名小伙伴不仅帮忙联系到教师,还一下子提供了3名教师,并向陈杭钏提出优化教师结构的建议。
   “制订、修订的过程充分参考青年意见。”陈杭钏介绍,一开始,公约制定的条目较多,比如细致到要求住户清晨几点将垃圾带下楼。有青年提出,毕竟不同于大学宿舍,大家已经走入社会,这些应该是内化于心、最基本的要求,条款制定得太细碎繁杂,反而容易分散主题。
   经过了好几次修订,充分考虑了青年意见、报团区委同意后,定下最终版本。既有民主又有集中,公寓青年自我治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揽“大活儿”
   以大学生人才公寓团建为突破口,武汉团组织也开始探索推动青年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今年6月24日,后湖街道惠民苑社区正式聘请汉口年华团支部两名委员袁可丽、陈杭钏为社区兼职“两委”。袁可丽是公寓团支部书记,兼任社区党支部委员,陈杭钏是团支部组织委员,兼任社区居委会委员。
   平时,他们常态化对接社区,方便公寓大学生与社区互联互通;前不久,他们还参与了社区居委会的选举。这标志着,人才公寓的青年“正式”成为社区工作的“一分子”。
   新身份实现新价值。在团支部的引领下,汉口年华人才公寓的团员青年们谋划着“为社区做点啥”。很快,“作业帮”“共享书吧”“摩登老人”等公益服务项目在社区落地。其中,仅“作业帮”项目,暑期共在社区开展了20多次课程辅导,30余人次公寓青年参与其中。
   社区党总支书记俞洁为青年们点赞,这样的活动为双职工家庭子女教育解决了大难题,大学生们的参与为社区带来青春力量。
   事实上,在武汉,大学生之家社群服务工作有着更长远的意义。
   2017年12月,武汉市首个长江青年城开工建设。截至目前,武汉市已规划和建设14个“长江青年城”,服务百万大学生留汉社群化安居。
   基于共青团的探索实践,孙志军期待,将大学生公寓和青年城这样全新的社群,打造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公共空间;一个有效率的成长平台;一个有示范意义的现代引领”。
  据《中国青年报》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