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11月26日

壶关西川村脱贫致富记

  本报记者 徐俊斌 通讯员 马晶
   山西壶关县西川村在当地是个“穷得上天”的地方。穷的名副其实,全村221户就有160户是贫困户。上天也并不夸张,因为要想到村里,得先爬上一个高20多米的60度陡坡。因为这坡,外面的人懒得进来,因为穷,村里但凡年轻点的人能走出去,就绝不回来。但是自从来了个扶贫许队长之后,这里变得不一样了。近日,记者一行来到这个小山村感受他的巨大变化。
  路宽心才宽
   许明是壶关县供电公司派来西川村扶贫工作队的队长,平日里话不多,但是一张嘴肯定惊人。许明喜欢挑战各种疑难杂症,所以在得知供电公司要成立三个扶贫工作队并驻村帮扶的时候,许明毅然报名选择了这个“穷得上天”的西川村。很快,他就作为队长,带着9名队员入驻到西川村。
   西川村的路是块“试金石”,路能走得顺,才能站住脚。就说这进村的大坡,足足有500米,体力好的壮年走上去也得喘上几口。村里的路是数十年坑坑洼洼的石头路,别说是汽车,就是三轮都过不去,即使是步行,也是摇摇晃晃,遇上个下雨天,那就更是深一脚浅一脚。村民们笃定这路能把外来的这些 “和尚”都吓跑。
   要想富,先修路!这样的路横在面前,想脱贫属于天方夜谭。入村不久的许明,打定主意把眼前这条拦路虎彻底解决掉。他先找来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提出了修路的想法。修路是好事,村支书举双手赞成,但是苦于缺少资金。在许明的努力下,经过县扶贫办、发改局、交通局、财政局的共同支持,西川村村道扩宽工程获批。
   新路拓宽过程中,十几户村民主动让出几分自家耕地,没有半分阻扰。不到一个月,8米宽的500米村道从村口直通到地里,小汽车来往不成问题,村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小“板板”解决大问题
   脱贫不是修一条路这么简单。 许明了解到,村里160户贫困户60%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人,致贫原因都是劳动力不强,勉强靠种地为生。
   要脱贫首先要有资金,村里缺少资金,如何让有限的资金投下去能够快速收益,带动村集体发展,许明将目光瞄准了光伏电站。光伏电站投入60万元,还有政策支持,只要靠天吃饭,就能快速回笼资金,同时,还能强化电网,为村里的发展打好基础,一举多得。村委会一致通过了这项决议,100千瓦光伏电站在供电公司的前期申报,和督促落实下,顺利建成。为了光伏电站顺利并网,供电公司投资30余万元为西川村建设新建高压线路0.3公里,新建低压线路0.15公里,安装容量2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光伏电站顺利并网。
   “这个电站靠天吃饭,一年能发电17万度电,换成钱就是13万啊。”村支书激动地说,“没想到这小板板,放在这就能换钱,真得谢谢许队长啊。”
   村里有光伏电站这一项固定收入,村支书放了心。按照村集体分红办法,电站收入60%给贫困户分红,40%作为村集体发展基金,贫困户每人分得600多元,成为大家固定收入,村里人纷纷为许明点赞。
  稀罕苗苗让致富不稀罕
   村民脱贫已成定局,要想过上小康生活,村民必须要有自己的产业。村里百姓保守,必须让先进带动后进,让大家看到致富的希望。
   今年年初,外出务工人员马开兵和许明聊天时的一句话,让许明看到了希望。马开兵说:“你不知道,在北京,咱这个农产品可受待见啦。就说这西红柿,在我租的那房子旁边的菜市场里,一斤要买到8块钱。供不应求啊!”
   原来,这西红柿是个特殊品种,叫做“旱地西红柿”,因种在旱地而非大棚而得名。与大棚西红柿不同,它果肉肥硕,沙甜可口,深受市场欢迎。同样受欢迎的,还有“旱地豆角”。西川不缺旱地,缺的就是这稀罕的品种啊!许明心里照进一道光,他深感这是一条好路子。
   但是困难却也摆在眼前。“旱地西红柿”市场虽好,种植却不易。需要精心呵护,耕地、插秧、插杆、除草、架防冰雹网……分分钟离不开人的照料。许明想到先让马开兵带头,给村民做个榜样。他给马开兵算了一笔账:在村里承包50亩地用来种旱地西红柿、豆角,投资12万元购买支架杆和秧苗,雇佣村里贫困户来插杆、除草。按照成熟后一斤收益 2元计算,一亩地抛去成本能净赚8000元计算,50亩就是 40万元,一年回本。马开兵一合计,答应下来。
   今年秋天,“旱地”种植的作物畅销省内外,村里人看着络绎不绝的大货车一路开到庄稼地里,一车车西红柿、豆角、连翘、苦参运走,有点不敢相信,电视里的画面居然就在自己村里。村民们纷纷报名,要加入到特色种植的队伍中来。
   路通了,车来了;电来了,村亮了;思路通了,村民们的好日子马上就来了。看着村民们敢干了,许明心里合计,明年开春得组织大家出去学习学习,致富的路就更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