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9月03日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西北二人台创新中走进新时代

  黄河在分隔晋陕蒙的河床里弯弯曲曲,画出了一个名叫河曲的小县城。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古时的河曲山路遥远,水路艰险,十年九旱的日子没有尽头。
   明清时期,不少山西人为谋生走西口到内蒙古等地。“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这首《走西口》正是反映了人们走西口外出谋生的凄美和悲凉。歌曲感情真挚,曲调优美,是传统民歌二人台的代表曲目之一。
   2006年,河曲民歌二人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歌曲产生于此,河曲因歌而出名,人们在欣赏哼唱中也逐渐知道了山西河曲县,熟悉了河曲民歌二人台。
   如今,河曲二人台在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的坚守中,不断吐故纳新,勇于开拓,逐步提升着它的影响力。
  儿童妇老尽歌讴
   说到民歌二人台,就不得不提到一位被人们称为 “歌癫”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二人台传承人贾德义。
   贾德义,虽年过八旬,头发花白,满脸皱纹,但精神矍铄,凭着一副近视眼镜,还能透露出些许“文艺范”。
   贾德义的性格有些“异类”,秉直且不管不顾,对于民歌二人台的研究可谓苦心孤诣,近乎痴迷。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一名文化干部的他就开始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山曲民歌。
   贾德义说,河曲二人台的产生地虽有争议,但他认为河曲位于黄土高原,黄河岸边,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河曲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二人台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数百年来,商人巨贾、将帅兵丁各色人等聚集于此,长城内外、黄河两岸,南北文化习俗在这里交汇融合,在与原有河曲民歌不断融合碰撞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河曲二人台。
   随着人们走西口等社会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原先流传于河曲的民歌二人台也逐渐影响到周边地区,广泛传唱于晋陕蒙一带,并融入各地特点,发展出了各自特色,还有了新的称谓,在内蒙古叫“爬山调”,陕北又称“信天游”。
  黄河边的“田野组合”
   “河曲民歌、二人台究竟有多少?天上的星星有多少,地上的曲曲就有多少。”1953年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到河曲采录民歌,短短三个月就记录了1500多首唱词。初步统计,流传于当地的二人台唱腔有160多个,传统剧目达到120多个。
   贾德义认为,民歌二人台之所以有这么强的生命力,正是它来源于民间,服务于生活的内在特质所决定。例如广为传唱的《走西口》《五哥放羊》《挂灯笼》等二人台代表曲目,全部都来源于生活,反映了歌唱者的真情实感,同时也逼真地展示了那时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
   贾德义说,民歌的创作实际上是 “随生随灭”,一些曲调优美,上口易记,好理解有共鸣的曲子就流传下来,不被人们认可的也就自然淘汰。所以这么多曲子经过时间的不断淘涤,都是经年累月积淀下来的精品。
   贾德义举例说,现在流行的二人台《走西口》原来也不是这个样子,上世纪60年代就做过一些修改,中间也走过弯路,有些改编的效果并不好,老百姓不认可。“民歌二人台的这些传统曲目,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会出现更为大家喜爱、真正反映时代的新版本。”在老贾嘴里,最常念叨的就是“下去、上来、出去”六个字。他认为,二人台并非没有群众基础和市场,要想吸引群众首先要下去接地气,除了收集散落的老曲子,走访老艺人外,还要体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感知社会的变化;其次要善于做案头工作,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有坐“冷板凳”搞创作的坚韧和坚持;再次要让二人台走出去,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过去一些民歌专场就引起过巨大轰动,甚至一些外国人也非常喜爱。因此让河曲民歌二人台走出山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是它发扬光大的重要途径。
   在西口古渡广场,贾德义仍然坚持演唱,几乎一天不落。他手捧着四弦琴,抖肩跺脚,带领着“田野组合”演唱队的婆姨老汉们,向天而歌,尽情演唱,在水声淙淙的黄河畔早已成为了一道独特风景。
   当然,在民歌二人台的传承保护中,除了像贾德义老一辈的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坚守外,还要吐故纳新,勇于开拓。在民歌二人台的传承上,要进校园、进课堂,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爱好;同时抓住山西省开发长城、黄河文化等旅游板块机会,借船出海,不断扩大民歌二人台的传播范围、提升它的影响力。 据新华社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