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7月20日
太原工匠系列

手艺人16年打造木艺模型

  本报记者 王薇
   2002年,因为看到一辆缩微三轮车模型,家住山西大学的裴鸿斌找来了木料、壁纸刀,点上一盏灯,开始重拾童年的乐趣。三分制作、七分文化,经过十六年的探究,他制成的缩微木艺模型不计其数,这些作品古朴典雅、构思巧妙,映衬了他求实、恬淡的心境。
  起源秦汉
   木构模型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国家趋于统一,在朝廷的征召下,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汇聚京城,开始大规模营建宫殿建筑群。为了增加营建的准确性,工匠们在正式开建之前往往会 “扎小样”,即用芦苇杆扎出框架,系于蒲草,绑扎出将要营建的宫殿的缩小模型,它们就是早期木构模型的雏形。
   如今,人们的审美标准越来越高,并渴望将散布在家乡及祖国各地的古建、地标建筑、景点、文化景观、城市街区、古村落等变成立体工艺品,或放置于展览大厅、政务中心等重要场所,或放在家中随时欣赏。
   传统模型分为建筑类、民居类与器物类,它们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晶。在按一定的比例绘制好图纸后,匠人会先下后上、先里后外,以中轴线为点打造模型,使物体上下均匀、高低适中、横平竖直,在整体上符合美学原理。之后,他们会对作品进行修补、打磨,最后上漆、涂蜡。
   在裴鸿斌看来,随着历史的推进,文物逐渐减少,只靠影像资料的保存,仅是平面的或二维度地再现,如果用模型的方法再现,不但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便利,还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遗物,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
  重拾爱好
   “七八岁的时候,我父亲给我带回一本绘图版《嘎达梅林》,翻开它,一个个草原上的人物、一辆辆马车吸引了我,我拿出瓦楞纸,折了一辆。”裴鸿斌说,那时家里并没有做木艺的条件。
   裴家祖先曾靠打铁和钉马掌为生,这让裴鸿斌觉得,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着先人的基因。尽管40年没有碰过手工工具,他却从未放弃收集与马车相关的一切资料,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他心里越埋越深。
   2002年夏天,裴鸿斌和妻子来到柳巷一家商铺前,妻子对一辆竹编三轮车赞不绝口。这辆车36元,而裴鸿斌当年的收入只有100多元。“这算个啥。”“那你给我做一个瞧瞧。”“做就做!”因为妻子的一句话,他走进了自家的地下室,对照各种资料,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做出了一辆马车雏形。“看起来样式简单,实则要花一番心思,每一个零部件都要准确计算,不能含糊。”裴鸿斌说。
  塑造马车
   古人通常会用九块木料拼接成圆形,用十八条辐拉起来,简称“九网十八辐”,轮子做好后,古人会将它放进池塘,看车轮是否不偏不倚,如果一头沉下去了,证明车轮做得不标准,如此一来,人会颠簸,马会累。
   裴鸿斌把这种匠人精神贯穿到了自己的创作中,他开始尝试制作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缩微马车模型,有孔子周游车、春秋战车、毡包车、清代马车、现代马车……地下室狭窄,工具匮乏,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碍他前行。
   “大红色的是中国古代宫廷马车,纯白色的是西方马车。”裴鸿斌指着它们说。只见中国宫廷马车有一个橘色的单辕,车顶上画着伏羲八卦图,顶棚圆弧上翘,帷帐为绛紫色的薄纱,看起来美观优雅。
   这是裴鸿斌最喜欢的一辆马车,它的原型来自于电影《神话》,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纳高丽公主为妃,她的宫廷马车门窗都是推拉式的,整体造型十分符合战国末期马车的造型特点。2010年,从荧幕上看到它的裴鸿斌反复放映公主出嫁的片段,之后,便做出了这样一辆马车。
  制作古建
   从四五年前开始,每逢夏季,裴鸿斌都会去村里住上数月, 他是一个眷恋乡村美景、热爱乡村风土人情的山西人,除了喜欢观察马车,还对田间地头的房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晋东南的石板房只有一层半高,由于这里地处上党盆地,时常发生洪涝,人们通常会将粮食堆积到高处。晋中地区的房子顶部是平台,用于晾晒粮食。晋西北的房屋为两面坡,便于雨水、雪水顺着屋檐流下……
   农村的生活给裴鸿斌带来了创作灵感,被他制成缩微木艺模型的不止有山西民居,还有诸葛亮草庐、杜甫草堂、东北木屋、北方窑洞、拱桥……除此之外,未曾踏出过国门的他还打造过西方教堂、韩国草房等。
   裴鸿斌说,草房是他最喜爱的作品之一,韩国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平地面积有限,由于山多土少,无法烧制砖头,人们便把原木当做了建筑材料,搭建成一座座木板房。缩微草房拥有宽房檐、宽台阶,五扇“门窗”并排镶嵌,中间还夹着两扇用于查看屋外情况的望窗。如今,这种房子只能在济州岛看到。
   “千百年来,古人用土、木、铜、皮、麻等简单工具,构建出璀璨夺目的文明,如果说出土文物是活化石的话,那么制作古文化模型则是一个让逝去的文物活起来的过程。”这不仅是裴鸿斌的文化观点,也是他的文化情怀。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