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7月16日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长治县 传统手工艺变脱贫“秘笈”

  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白雪峰
   7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长治县贾掌镇西岭村,只见数名游客在感受村里古道、古民居以及淳朴民风后,不约而同地来到一处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原来那里有剪纸与布艺技术结合成的人物、花草、动物、服饰等近百种手工艺制品售卖,大家在那里惊叹西岭贴布绣文化底蕴深厚、当地百姓心灵手巧之余,还收获了自己心仪的手工艺制品。
   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长治县县、镇、村三级联合,用传统手工艺帮助贫困户脱贫,实现该县脱贫攻坚 “五年任务三年完”的一项致富工程。
  发展传统手工艺助脱贫
   东兴大缸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手艺,已有800多年历史。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长治县相关部门决定改良传统制作方法,发掘陶土缸的新用途,发展壮大这一悠久的制缸技艺。于是聘请科技人员,帮助其将原来的窑炉改成电窑,新式电窑一年能烧制40000口大缸。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宣传推广新产品,来自全国各地酒厂和醋厂的订单源源不断涌来,年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带动周边的劳动力40余人,其中精准扶贫户有近20人。
   今年60岁的武志明就是受益人之一,妻子常年有病,儿子在外打工,孙女残疾,生活十分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县、镇相关负责人安排他到东兴大缸厂干活,现在武志明主要从事大缸做坯,每月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早早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据了解,县扶贫办和贾掌镇政府每年还给东兴大缸厂投入资金3.5万元,年底150户贫困户从中还能拿到260元的资产收益。与此同时,贾掌村的杜家砂锅在发展壮大产业规模过程中,吸纳近10户贫困户从事砂锅制作工作,每月工资在1500元到3000元之间,也成了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让剩余劳动力就地赚钱
  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民族刺绣衍生产品逐渐成为各方游客的新宠。西岭村瞄准机遇,主动出击,深入挖掘隐藏在民间的手工制品技术,以独具特色的“贴布绣”工艺为基础,吸纳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成立了传统手工制品“绣品坊”,建成“贴布绣”工艺传承实训基地,加快民间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开发。西岭村老村干部武铁保告诉记者:“村里有56户贫困户,现在有20多户的贫困户妇女农闲时都会学做贴布绣,绣的产品按件计酬,多劳多得……”
   据了解,该村的贴布绣产品通过传统古村落的旅游平台,就地销售,减少中间环节,因其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受到游客的青睐,目前已形成生产、销售、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发挥非遗资源优势,助推文化精准脱贫。
   后土门村是长治县文化局的帮扶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局因地制宜,通过发挥非遗资源优势,在后土门村成立了刺绣房,并对村里妇女进行了专业刺绣培训,旨在通过专业设计、集中培训、分散生产、统一收购销售的方式,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变为产业。该县文化局局长李保宏告诉记者:“后土门村制作的手工艺品,我们县文化局通过各种展销平台帮助他们销售,目前产品供不应求。接下来,我们还将把传统手工艺产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空间,在助力脱贫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实现文化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