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7月10日
“双争双兴”青春榜样

巧手巧思巧剪纸

  本报记者 李艳艳
    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积淀成的“活化石”。汾阳剪纸艺术异彩纷呈,人才辈出,郑长征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为了传承和保护汾阳剪纸艺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郑长征寻访老艺人,对散落于民间的剪纸艺人一一专访列档。不仅如此,郑长征还带领9位汾阳民间剪纸老艺人进校园,将汾阳本土原汁原味的民间剪纸艺术弘扬和传承下去。
  题材丰富
    小时候,每当看到村里老太太的剪纸作品,郑长征总是被深深吸引。直到十四五岁时,他才向一位老太太学习剪纸技艺。
   当时一到春节,村里每家每户的门窗上,都贴着郑长征剪下的喜字、如意、石榴等与节日相关的喜庆作品。当时,他的巧手巧思和热情助人,很快让他成为方圆数里的剪纸高手。
   之后,郑长征创作的剪纸题材逐渐拓宽,一批批极富民间色彩的作品不断在剪刀下呈现。他所创作的剪纸作品,有的是农事,有的是民间故事,有的是戏剧人物及戏剧情节,还有一批人文作品。
  寻访发掘
   创作的同时,郑长征还为弘扬民间剪纸艺术四处奔波。
   从2006年开始,郑长征走遍汾阳各个角落,寻访汾阳民间剪纸老艺人,进行专访列档。通过自己的努力,郑长征还寻访到已故汾阳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张庆英(女)的艺术足迹,并对大师的作品风格、特色进行了整理、发掘和研究。
   此外,他还积极组织新时期剪纸艺术队伍,建立了老、中、青、少相结合的艺术人才序列。
   在此期间,郑长征潜心创作了更多优秀作品。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多次在省、市举办的各类展览和比赛中屡屡获奖。2017年,郑长征不仅入选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会员,还被命名为汾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抢救俗语
   “万事如意必定宝,夫妻二人活到老”“狮子滚绣球,荣华富贵在后头”“疥圪蟆背斗,日子越过越有”……
   这些是带有汾阳特色的剪纸俗语。
   “汾阳当地上了年纪的民间剪纸老艺人,大多能出口成章,语言生动有韵律,感情朴实真挚。”郑长征介绍,剪纸艺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吉祥幸福的期盼,而这些剪纸俗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浓厚的信仰意识和鲜明的地域特点。
   为了有效保护和抢救这些珍贵的民间口头文化,郑长征与众多老艺人多次座谈,收集整理到数百条当地寓意美好的剪纸俗语,使之成为了珍贵史料。
  传授技艺
   对剪纸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郑长征长期坚持在做的一件事。
   他曾多次组织民间剪纸老艺人参加社会剪纸展演活动,积极推广和传播民间剪纸艺术魅力。
   2017年6月19日,郑长征带领9位汾阳民间剪纸老艺人,走进山西传媒学院,举办了 “非遗进校园·汾阳民间剪纸展”活动。
   此次展览中,共展出汾阳10位民间剪纸艺人的150幅作品。所展作品种类繁多,有生肖剪纸、婚俗剪纸、丧葬剪纸、戏曲剪纸、节日剪纸、生辰寿庆剪纸等,琳琅满目,蔚为壮观。
   “重视非遗项目进校园,既是继承和振兴中华文化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具有中国灵魂的有效途径。”郑长征说。
   不仅如此,从2012年开始,郑长征在工作之余,还会免费为剪纸爱好者传授剪纸技艺。
   “将汾阳本土原汁原味的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下去,是我潜心剪纸艺术的初衷,我将用心把这根剪纸艺术接力棒传承下去。”郑长征说。
  本组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8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