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6月21日
落实精神 高位推动 持续发力

山西扶贫经验领先全国

  本报记者 赵伟 聂晓丽
   对山西而言,2017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特别是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指示精神,高位推动,持续发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实质性突破。
   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介绍,去年以来,省扶贫办八大工程二十项行动深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7330元,同比增长10.7%,高出全省3.7个百分点;预计1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2557个贫困村退出、75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到4%以下。
   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走向致富路的同时,我省探索形成的生态扶贫、光伏扶贫等扶贫经验已然领先全国。
  生态扶贫 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受益
    山西岚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土地贫瘠,缺林少绿,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经济落后区。近年来,岚县立足全县宜林荒山多、贫困劳力多、积存苗木多的实际,探索出了购买式管护、造林管护等生态扶贫新机制。
   去年,岚县王狮乡蛤蟆神村被确定为林业资产收益扶贫试点村,退耕还林面积2254亩,涉及农户137户413人,其中贫困户61户171人。该村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林业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实现公司、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村集体和贫困户“四方共赢”。即:造林公司通过村集体以土地流转的形式获得退耕土地20年的经营权,因地制宜发展沙棘、榛子、中药材等林业产业,合作社组织贫困户进行林业生产,并参与沙棘管理管护,剪枝整形收果,每个劳动力每年最低投入60个工时、每工时按80元计算,每个劳动力年可收入4800元,使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就业。此外,退耕农户(贫困户)在享受国家退耕还林五年补贴政策后,按照“利润分红+保底收益”的方式,还可获得不低于土地实际经营利润6%的分红,保底收益每年每亩不低于50元,让贫困户稳定增收。
   据介绍,去年以来,我省通过实施退耕奖补、造林投工、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和林产业增收“五大项目”,已带动51.9万贫困人口增收,生态扶贫成效显著,并为全国生态扶贫探索出可复制的经验。
  产业扶贫 带动32万贫困人口增收
    贫困村大多是集体经济“空壳村”,要想实现脱贫,缺乏产业的有力支撑。但是,培育壮大产业却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我省始终将产业脱贫作为贫困地区农村精准脱贫和长远致富的基石,以各地特色产业为主导,积极动员社会和企业参与。去年以来,我省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新业态迅猛发展,已带动32万贫困人口增收。
   位于太行山南端、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平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平顺县将中药材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采取龙头带动、链条发展、机制创新、利益联结的办法,大力推行“政府+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促进中药材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与群众增收致富有机结合,构建了政府、企业、银行、合作社、农户“五方共赢”的产业扶贫格局。
   截至目前,平顺县种植中药材的重点乡镇达到7个,占乡镇总数的58%;种植中药材的行政村达到 202个,占总村数的77%。全县种植和野生抚育中药材面积达到54.56万亩,中药材总产值达到2.38亿元,种植户2.5万户,其中涉及贫困人口1.58万人,人均收入1760余元。
   “不出门不出力,晒着太阳就能挣钱了。”在我省吕梁山和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享受着光伏发电带来的红利。
   在吕梁市,光伏扶贫项目重点向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倾斜,探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光伏+产业”综合增收模式。如:方山县麻地会乡后则沟村100千瓦光伏电站项目充分利用光伏发电板周围闲置土地,建成了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和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各一个,将光伏扶贫收益转变为产业发展基金,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而离石区信义镇归化村将光伏电站与生态观光旅游相结合,在光伏电站周围栽植各类景观树,并在乡村配套发展了 “农家乐”等产业。该村建成100千瓦和300千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各一座,同时设屋顶户用电站131个,使贫困户每户减少供热支出3800元,增加贫困户收入的同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曾高度肯定我省光伏扶贫的这项举措:“光伏扶贫从这里起步,在全国推广。”
   去年以来,我省已建713座村级电站、21座地面集中电站并网发电,总装机规模78.96万千瓦。据介绍,国家为我省一次性规划了2017—2019三年光伏扶贫村级电站的规模达102.9万千瓦,占全国四分之一,建设村级电站2859座,惠及4478个贫困村、16.3万贫困户。加上已建成电站,可带动6500个左右的贫困村、23.3万户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整村搬迁 让搬迁户住有居、富有业
    深度贫困,是山西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刘志杰坦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深度贫困是难中之难。而我省深度贫困县如期脱贫摘帽,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2017年底,我省10个深度县有贫困人口26.2万,占全省的29.1%;贫困发生率15.4%,比全省高11.5个百分点,最高的石楼、大宁两县,分别为24.6%和2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最低。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整村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
   近年来,山西已把整村搬迁作为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的“牛鼻子”,从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和社区治理跟进6个关键环节发力,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效显著。
   走进阳高县东小村镇易地扶贫安置点新东村可以看到,一排排新房整齐划一,东营村54户贫困户和20多户同步搬迁户已入住新房,二期房屋正在加紧施工建设中。该镇东营村,出行不便,吃水困难,土地贫瘠,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因此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搬迁村。
   搬迁后村民靠什么增收致富?为从根本上解决搬迁户的后顾之忧,该村还配套建设300栋蔬菜大棚,让搬迁户住有居、富有业,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其稳定脱贫问题。
   去年,山西从全省7993个贫困村中,将需要整体搬迁的3350个深度贫困村作为扶贫攻坚重点,分三批实施整村搬迁,2019年底前全部入住新居。截至今年3月底,1196个深度贫困村已完成搬迁,旧村拆除复垦460个。
  一县一策 集中攻坚深度贫困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要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去年6月21日-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
   此后,我省聚焦最困难地方和最薄弱环节,开展大数据分析比对,组织相关部门领题调研,深入市县乡村座谈问计,确定10个深度贫困县为区域攻坚重点、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整村搬迁为工作攻坚重点、28.47万深度贫困人口为群体攻坚重点,研究提出一系列超常举措,为全国攻坚深度贫困提供了重要借鉴,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
   特别是,今年5月,我省出台 《关于一县一策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用更有针对性的举措,解决深度贫困县问题。该《意见》主体是“10+1”模式,分共享政策、专享政策两部分,涉及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扶持、移民搬迁、人才支持等多个方面。这些政策不同程度地突破了现行政策,有的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过去在地方工作时创造的做法,如针对贫困乡村需求,选派科技特派员;有的是对各地探索的规范完善,如搭建统贷统还投融资平台,借鉴吕梁市做法,为深度贫困县增信;有的是聚焦深度贫困的硬性要求,如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深度贫困县总额度不低于20%等。
   按照规划,2018年到2020年,我省将在偏关县、宁武县、静乐县改造、新建沙棘林30万亩,在静乐县发展藜麦10万亩,在兴县、临县、石楼县、永和县4县实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100万亩以上,在永和县、大宁县提升发展水果26万亩,在天镇县、广灵县发展杂粮24万亩,在天镇县发展蔬菜3.6万亩,在广灵县发展食用菌1万亩。
   日前,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刘志杰介绍,今年我省将持续加大攻坚力度,推动10个深度贫困县一县一策尽快落地见效,激活各类资源要素的攻坚效应,加快转化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同时,新增财政扶贫资金重点向深度贫困县安排,今年中央和省财政扶贫资金的30.3%,共14.4亿元投向10个深度贫困县,10个深度县扶贫再贷款增加3亿元;统筹整合使用的7大类、56项资金向深度贫困县倾斜。
   在此基础上,持续加大项目倾斜力度,支持6个深度贫困县申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退耕还林,造林绿化、经济林提质增效继续向深度贫困县倾斜,国家新增生态护林员岗位全部落实到深度贫困县。农村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倾斜支持深度贫困县。
   “我们要通过3年时间,在10个深度贫困县形成优势明显的农林脱贫主导产业体系,惠及当地50%以上的贫困人口,加快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刘志杰说。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