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3月06日
太原市第十二中学生物教师王琰

不一样的“生态课堂”

  本报记者 刘丽红
   “从未见她拿出一页讲稿,但却细语流畅,旁征博引,引发思考”。“不管多么复杂的生理过程,经过她的讲解就会变得简单、易懂、易记”。
   这就是同学们眼中王琰老师的课堂。
   构建“生态课堂”,课堂上有对生命的呵护和关爱,有对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也有对纯洁心灵的理解和尊重,让教学高效、科学、生动、艺术,能演绎教育的和谐是王琰一直追求的生物教学境界。多年的生物教学,不少章节和例题都烂熟于胸,但王琰每次课前仍像第一次讲新课那样认真备课,大到全局总揽,章节的研究设置,小到每节课的重点、难点,都力求寻找一个全新的视点去启发学生。
   从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到反映生命科学进展的强烈脉搏,让学生感受生物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尝尽学习的快乐。她说,这样落实知识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解题,还能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与学生“心灵相约”
   “亲切细腻,博精结合”是王琰的教学定位,这是基于她温婉恬静的性格。她说,自己不擅长风风火火的教学形式,平时也不事张扬,总是以“亲切”的面貌出现在课堂上,可以和同学平等交流,让学生始终保持一颗灵动的心。
   “即使回答错误,她也会温柔地对我微笑”。
   “她是唯一会在我们的煽动下,情不自禁地在课堂上笑出声来的人,是与我们距离最近的老师”。
   “特别温柔的她,耐心好到令人好奇,永远可爱又有责任心”。
   “感谢上苍,让我在中学时代遇到她”……
   融洽的“师生关系”让王琰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生命编织在一起。她与学生“心灵相约”,学生心态开放,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在合作学习中与同桌的“他”、小组的“他们”“畅所欲言”,进入积极思维境界。王琰说,这样的教学有情、有思、有我、有他,成就着学生的精彩。
  细致的学科指导
   “初次交谈,您就聊了很多关于‘生物学’的趣闻和发展,让我一下子就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直到今天都不曾减退。”这是一位曾有“理科情结”的学生对王琰说过的话。这个学生不愿意去识记“生物学科”的大量信息,学习没有兴趣,成绩不理想。王琰帮助他分析了生物学科中建立的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他一起寻找了生物学中的化学知识,唤起了他对生物学科的热爱与柔情,激发起了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针对个别高三学生的“偏科倾向”,王琰常常提醒学生,生物学是一门有生命的学科,要多给生物一点爱,而她也把“爱”带给了学生。虽然每年她都承担多个班级、近20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但她珍惜与每一位学生交流的机会,试卷上、作业中、练习册里都有她只言片语的鼓励和关爱。她会细心帮学生订好试卷和答卷纸,认真地记录下同学们的失误和闪光点,及时给予针对性地指导。同学们忘不了她分析试卷的语重心长,讲解试题的规律性总结。她的轻声细语总是那么有召唤力,学生在她的“多一点爱”下成长着、收获着。
   “长大后,他们就成了‘我’。”王琰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复旦、浙大、天大等名校,遍布国内外。现在有的成为生物教师,也有的从事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我也时常为自己感到庆幸,学生们朝气蓬勃的模样让我充满活力,永远年轻,能参与到他们的成长历程中,他们的成长是我最大的幸福。”王琰说。
  本报记者刘丽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