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9月19日

文艺汇演真过瘾 伞头秧歌扭起来

  本报记者 高朋
   首届山西艺术节期间,太原市长风商务区举行的各式各样的露天行进表演是一大亮点。9月17日下午,长风商务区露天平台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具有吕梁特色的临县伞头秧歌队伍精彩的表演,引得不少围观市民加入队伍,跟着一起扭秧歌。
  自由发挥
   当日下午4时许,由近百位民间艺人组成的表演队伍从太原美术馆前的广场出发,边表演边向山西大剧院前的广场行进。民间艺人穿着花花绿绿的服装,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道具,脸上的妆容也十分喜庆和夸张。不少市民跟着队伍一起走,忙着拍照录视频。
   只见队伍中,手执花伞的“伞头”(领舞者)指挥大家,其他演员围绕“伞头”为中心进行表演。队伍的最前面有门旗和鼓乐队开路,十分气派。队伍中间,还有架鼓子、跑驴等表演。“‘伞头’是总指挥,他负责调动大家的情绪,还要和观众互动。”临县人苏晋军从小看伞头秧歌,他介绍说,临县伞头秧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即兴编词演唱,“伞头”需要应观众的要求,就地取材,现编现唱而且还不能重复。
   伞头秧歌的内容取材于生活,十分丰富。唱秧歌的“伞头”或触景生情,或遇事有感而发,或因人而议论……伞头秧歌的唱词一般为四句一首,要求立意要深刻,结尾要巧妙,唱起来还要朗朗上口。
   如今,伞头秧歌基本上是按方言的发音吐字来演唱。唱词统一都押脚韵,有许多名家的秧歌还特别讲究四句用同一声调,即同声同韵的特色。演唱起来音韵更为和谐,从而增强了秧歌的艺术感染力。
  尽情舞蹈
   “哎呀,伞头秧歌太有感染力啦,忍不住想跟着动起来呀。”21岁的大学生吴敏是太原人,这是她第一次见到临县伞头秧歌,吴敏连着录了七八段视频发到朋友圈里,点赞的人还不少。
   队伍从太原美术馆门前走到山西大剧院门前时,不少演员已是满头大汗。看到现场的观众越来越多,演员们一刻不停,更加卖力地表演。面对相机镜头,演员们还做出夸张的表情,与观众互动。
   表演间隙,临县伞头秧歌队伍负责人高艳明介绍,据史料记载,临县伞头秧歌起源于远古祭祀歌舞中的民间歌舞,是古代驱疫逐鬼的祭祀性舞蹈活动,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现存临县伞头秧歌历代歌手“歌录”中,超过三分之一以祭神拜庙为内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今天全民参与的歌、乐、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歌者即兴创作,乐队现场演奏,舞者尽情扭动。一支秧歌队人数不等,多则两三百人,少则二三十人。
   2008年,临县伞头秧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临县被命名为“中国伞头秧歌之乡”。
   “看得太过瘾啦,这才是民间艺术呀,大家都爱看,还能感受到吕梁的地域文化,我都想去吕梁旅游啦。”吴敏说。

Gec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