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9月11日
讲学·卫方正讲《论语》

宠辱不惊 履险如夷

  卫方正,山西省著名青年学者,国学教育专家。山西青年报总编助理、山西文瀛书院院长、山西国学大讲堂教授、山西孔子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山西当代儒学研究会理事、太原美学研究会理事、山西书法家协会会员、中镇诗社社员、山西青年报《弟子规》讲师团首席讲师。
   自幼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寒暑不辍,泛滥百家。平生以打通古今,经世致用为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尽一个中国读书人的义务。2007年创办山西文瀛书院,先后开设《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古文观止》《史记》《千字文》、说文解字、国文写作等多种课程。近年来致力于青少年通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果。
  卫方正《论语》解读之二百九十五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注释:
   舞雩:即舞雩台,又称雩台。位于曲阜城南三里的沂河之北,是一座高大的土台,原为周鲁国祭天的祭坛,后因孔子带领学生在此乘凉歌咏,故称舞雩台。
   修慝:消除恶念,修正错误。
   辨惑:辨别是非。
   先事后得:先做事,后得益。
   攻:批判。
   及:牵连。
   在舞雩台这个神圣庄严的地方,樊迟的心情也严肃起来,他问孔子:“请问夫子,如何方是崇尚品德修养?如何消除自己的邪念?又如何辨别是非?”孔子答:“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崇尚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只攻击别人的错误,这不就是消除邪念了吗?由于一时气愤,便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是非不分的迷惑吗?”
   诚如孔子所赞许的,“善哉问”,樊迟的这三个问题,“崇德、修慝、辨惑”,本身已是儒家很正确的修身方法。樊迟是请孔子对正确的结论进行更具体的点拨。这种问题,便是“审问之”,便是“究竟”。
   崇尚道德,便是《大学》中所讲的“知其所止”,知道安身立命之处,知道方向在哪里,知道标准是什么,此乃修身之起首。孔子认为,修德之初,当超越功利,心中有笃定的目标,且以躬行务实为本,“学而时习之”。
   “先事后得”,其实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事君,能致其身”,便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便是“先之,劳之”,是一种将身心全部交付于所信仰的一往无前,无怨无悔;
   在此基础上,自然会将不符合标准的错误思想与行为剔除,这便是修慝。如何剔除呢?孔子强调从自我出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内省不疚”。这里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仍是此意。
   在修身的过程中,最大的祸患往往不是来自外部的磨难,而是产生于内心的情绪。孔子认为,因一时之气而带来终身之祸,甚至连累双亲,这是最大的惑。真正的君子,必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宠辱不惊,履险如夷。
   学习《论语》,如亲闻夫子之教诲。而夫子的一切教诲,皆以踏踏实实的修身为本。
  闲话
   在《论语》之中,樊迟多次被孔子批评,以至于有人认为他是个不入流的弟子。其实,樊迟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已经进入儒家学说的核心范畴,其修为显然已达很高的境界,确实是孔门最核心弟子之一。
  拓展阅读
   《论语》【6·22】 刘基《醒斋铭序》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