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2月17日

入则孝

   qīn yǒu jí yào xiāncháng zhòu yè shì bù líchuáng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sāngsānnián chángbēi yè jū chù biàn jiǔ ròu jué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辨 酒肉绝
  sāng jìn lǐ jì jìn chéng shì sǐ zhě rú shìshēng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注释】
   [1]疾:疾病。亲有疾:有的版本“疾”作“病”。
   [2]尝:尝一下汤药的温度,避免太烫或太冷。
   [3]侍:陪侍,侍奉。
   [4]丧(sānɡ):守孝。古代规定,父母去世,子女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守孝期间要保持哀伤的心情,辞去公职,不婚育,不娱乐,不住舒适豪华的房屋,穿规定的孝服,降低饮食标准,等等。
   [5]悲咽:悲伤,哭泣。
   [6]居处(chù):居住的场所。古人往往在先人坟墓前搭建简易的庐舍,住在里边守孝。辨:区别,指守孝时住的简易庐舍和平时居住的安逸居所不同。有的版本“辨”作“变”,意为改变,指离开原来安逸的居所,住到守孝的简易庐舍中。
   [7]绝:断绝。
   [8]尽:做到极致。礼:指相关的制度、规定。
   [9]祭:指祭祀父母。诚:诚心,真诚。
   [10]事:对待,侍奉,为……服务。
   [11]生:活着的时候。【译文】
   父母生了病,喝药时,子女要先尝尝药的凉热。从早到晚陪侍他们,守在床前不离开。
   为父母守孝三年,要经常悲伤哭泣。守孝时居住的地方和平时居住的地方要有区别,守孝期间不能饮酒吃肉。
   安葬和守孝过程要完全遵守礼制的规定,祭祀父母时要竭尽诚心。侍奉死去的父母,要像侍奉他们生前一样。
  【讲解】
   在古代,人们生病时,往往喝的是熬出来的汤药。汤药太烫了不能喝,太凉了也对胃不好,老年人会受不了。晚辈服侍长辈喝药时,要自己先尝一下凉热,温度适当时,才让长辈喝。
   《礼记·曲礼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这段话的译文是:“父母有病喝药时,儿子要先尝尝凉热。”这就是“亲有疾,药先尝”的典籍依据。
   中国古代有为父母守孝三年的习俗,目的是追思父母。为什么将守孝的时间确定为三年,据孔子的说法,是子女三岁后才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要追思三年来报答恩情。
   《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段话的译文是:“宰我问道:‘三年的守孝时间,期限太长了。君子三年不抓礼制的管理工作,礼制的秩序就会紊乱。三年不抓音乐的管理工作,音乐事务就会没有了章法。旧粮吃完了,新粮成熟了,一年四季都要钻燧改火,守孝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一年之后,吃那白米,穿那绸缎,在你来说心里能安然吗?’宰我说:‘能安然。’孔子说:‘君子在守孝期间,吃好的东西觉得不香,听到音乐也乐不起来,过普通人的日子会内心不安。如果你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做吧。’宰我出去了,孔子说:‘宰予真不仁啊!子女出生三年之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那三年的守孝时间,是普天下都遵守的守孝期限,宰予可是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慈爱的啊!’”
   父母去世了,子女为他们守孝一定的时间,是合乎情理的。但必须用三年的时间来守孝,时间确实太长了,从多种角度看,都违背世理人情,是一种陋俗,所以孔子的学生宰我就对这一习俗提出了质疑,他的见解是对的。后代实行的守孝期限,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即不是三周年,而是“跨三年”的意思。
   守孝期间要搬离原来安逸的住所、不能饮酒吃肉等种种讲究,其规定都不是绝对的,往往以不影响到实质性的身体健康为限度。《礼记·曲礼上》:“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五十不致毀,六十不毀,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內。”这段话的译文是:“守孝期间的规定,如果头上有疮,就可以洗头发。身上有皮肤病,就可以洗澡。身体有病,就可以饮酒吃肉,病好了就停止。因为守孝而使身体支撑不住了,就等同于不慈不孝。五十岁的人不能因为极度悲哀而伤了身体,六十岁的人可以不消瘦。七十岁的人只是穿孝服,可以饮酒吃肉,不必搬出安逸的内室居住。”古人一方面强调守孝期间要哀伤,但也主张“毁不灭性”,意思是不能因为追思父母而严重影响到自己身体的健康,否则也要算不孝。
   《礼记·间传》:“父母之丧居倚庐,寝苫枕块,不说绖带。”这段话的译文是:“父母丧事期间,要居住到新搭建的简易居所中,睡在草垫上,枕着土块,不解开扎束孝服的麻带。”这是“居处辨”的典籍依据。
   《论语·为政》:“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段话的译文是:“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照礼制的规定侍奉他们。父母死后,要按照礼制的规定安葬他们,按照礼制的规定祭祀他们。”《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段话的译文是:“孔子祭祀祖先的时候,好像祖先就在面前一样。祭神的时候,好像神就在面前一样。”这都是“丧尽礼,祭尽诚”的典籍依据。
   《荀子·礼论》:“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这段话的译文是:“哀伤啊!慎重啊!侍奉死去的人和侍奉他们活着时一样,侍奉不在的人和他们在的时候一样。”《礼记·祭义》:“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这段话的译文是:“周文王祭祀时,对待死去的父母和对待他们活着时一样,想到死去的父母,就悲痛得像是不想活了。”《礼记·中庸》:“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这段话的译文是:“敬奉自己所尊重的人,爱戴自己所亲近的人,侍奉死去的人和侍奉他们活着时一样,侍奉不在的人和他们在的时候一样,这是最为孝顺的表现。”这是“事死者,如事生”的典籍依据。
  据《弟子规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