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炬照亮学生成长路
本报记者 李茹霞
在晋城市阳城县第三小学有一名青年教师,用特有的方式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她就是该校二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刘文华,一名和学生一同奔跑、一同成长的90后教育者。
创新教学 让课堂成为趣味乐园
“刘老师的课太有趣啦!”“我最喜欢上语文课!”——这是孩子们对刘文华讲课的真实评价。她擅长用情景剧演绎课文内容,让学生扮演小动物、云朵甚至词语本身;她会在课上发起“汉字解密游戏”,用思维导图带学生拆解字理;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怕说错,只怕不说”是她的口头禅。在她的课堂上,每一个举手的学生都能获得发言的机会。
在讲《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刘文华把教室变成了“池塘”,学生们头戴自制头饰,扮演小蝌蚪、青蛙妈妈等角色;她还设计了“身体写字”游戏:学生们用胳膊比划横,用身体扭出竖,在欢声笑语中记住字形。“这样的课,我们永远不会走神!”一名学生这样说。
暖心守护 用信任唤醒生命力量
刘文华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具象化为对学生个体生命的深切关怀与尊重。作为班主任,她有一套独特的“亲近法则”。她创建的“匿名树洞”信箱成了学生们倾诉心事的小天地,每天都会收到各式各样的纸条:“老师,我爸爸妈妈吵架了”“今天同桌说我画得不好看”“我养的小乌龟死了……”每张纸条都会得到她的真诚回应。
在刘文华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成长记录册”,里面不仅记录着学生的成绩,还记录着每个学生的成长点滴:“9月4日,小颍第一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虽然声音很小,但迈出了重要一步。”“10月8日,小明主动帮助同学捡起掉落的文具,学会了关心他人。”“11月3日,小雨在日记中写道‘我最喜欢语文课’,这是她第一次表达对学科的喜爱……”这些细致观察记录的背后是她对每名学生的深入了解。
刘文华创建了“星光闪闪”评价体系,不只关注学习成绩,更注重发现每名学生的闪光点:有“进步之星”“礼貌之星”“劳动之星”“助人之星”等,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她总能精准捕捉到学生的“高光时刻”并及时为其喝彩,也能敏锐察觉到那些不易被发现的“隐秘角落”并悄然点亮。
课间时分,刘文华的身边总围着一群学生,有的扯着她的衣角说悄悄话,有的举着手工作品迫不及待地展示,还有的只是过来要一个温暖的拥抱。放学后的教室里,经常能看到她被学生团团围住,有的分享趣事,有的说小秘密,还有的只是过来抱抱她。家长们都说:“刘老师就像孩子们的知心姐姐。”而她总是笑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我要做那个点火的人。”
最让人感动的是刘文华与特殊学生小王的故事。这个父母离异、一度厌学的学生,在她的耐心陪伴下逐渐打开心扉。每天早晨,小王会准时站在校门口等她,抢着帮她拿教案;课间时,他会认真整理讲台上的物品;放学后,他主动留下来帮忙扫地。刘文华从不吝啬鼓励小王:“你是我最得力的帮手!”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小王在课本上画的龙栩栩如生,由衷地赞叹“你画得真棒”,并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那一刻,她看到小王眼中闪烁着光芒。小王的改变,源于刘文华日复一日的“看见”与“相信”。
温暖陪伴 与学生实现双向成长
刘文华每天在微信群里分享学生们在校的精彩瞬间:可能是课堂上的一个精彩发言,可能是同学间互助的温暖画面,也可能是运动场上的矫健身姿。这些真实的记录,让家长看到了孩子在学校的另一面。一名家长留言道:“以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现在更关注他的成长。”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刘文华努力的方向。
刘文华还定期举办“家长课堂”,邀请家长到校体验孩子的学习生活。家长们坐在孩子的座位上,体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感受课堂氛围。活动结束后,一名家长感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上语文课了。”
教师节那天,刘文华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学生们自制的小礼物:有画着爱心的小卡片,有手工折的千纸鹤,还有用橡皮泥捏的小人像。最让她感动的是一张简单的纸条,上面写着:“文华老师,我长大了也要当老师,像您一样的好老师。”“这就是教育最美的回报。”刘文华说,“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传授,而是双向的成长;不是严肃的说教,而是温暖的陪伴;不是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能够在学生心中种下美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