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10月21日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

青春赋能助振兴 生动实践展担当

本报记者 陈彤

  今年暑期,山西工程职业学院组建10支实践队伍,组织70名实践队员与12名指导教师分赴山西6个市,紧密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文脉传承、乡村振兴、科技服务等核心领域,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构建“校地联动、专业聚焦、长效帮扶”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实践育人”与“服务社会”的有机统一和双向赋能。

深入基层一线 将热忱写进街巷

  在太原市清徐县宁家营村,经济管理系“晋商薪火,经英领航”实践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精准对接基层产业发展需求。他们巧妙融合晋商“抱团发展”“以商养农”的传统智慧,为乡村产业融合与升级建言献策;开展非遗腰鼓表演,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同时,拍摄制作了高质量宣传片,全方位展示乡村特色,有效提升了当地文旅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资源与安全工程系“语润乡兴 安惠万家”志愿服务队走进晋中市施家凹村黄土坡组,开展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帮扶活动。服务队将普通话推广与文化活动、安全技能培训、敬老服务相结合,在普及语言知识的同时,还通过歌唱表演、非遗剪纸等互动形式,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策划了“定格笑容·传递温情”敬老活动,为老人们拍摄并现场打印创意生活照,用镜头定格温暖瞬间,传递了浓浓温情。
  冶金工程系学子依托省内丰富红色资源,深入探访阳泉市百团大战纪念馆、小河古村、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及石评梅故居等地,实现了从“知道”到“感悟”的关键升华。
  电气工程系“电力青春行,助力乡村兴”实践队赴运城市盐湖区西张耿村农业技术夜校参观学习。在乡村图书室,队员们深入了解夜校的发展历程,深切感受昔日农村青年的求知热情,更加坚定了用青春力量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的决心。
  建筑工程系梦华志愿服务队奔赴临汾市大阳镇乔村,开展了“走访挖掘窑洞红色记忆”主题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勘测、影像记录、访谈老党员与村民等方式,详细调研了传统窑洞的建筑结构、历史沿革及其革命贡献。带队教师康晓在现场讲授了《窑洞铭志,红色铸魂》微党课,动情讲述了村民在解放战争中卸下自家门板支援前线的感人事迹。这堂生动的党课使队员们深受震撼,决心赓续红色血脉,将所见所感转化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强大动力。

融合科技文化 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机械工程系师生以王家大院为蓝本,巧妙运用3D打印技术,通过数字化建模,将飞檐、斗拱、砖雕等建筑精华转化为可触摸的“光影立体照片”,架起古老遗产与现代公众的认知桥梁。在景区内的互动展示区展出后,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展现了科技赋能文旅的创新活力。
  交通工程系实践队对接大同市浑源县贾庄村实践教育基地,精准开展了传统文化传承与语言能力提升活动。队员们通过教授太极扇、八段锦、汉服礼仪,引导乡村学生从体验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方言转译”“我的家乡演讲”等趣味形式,有效提升乡村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助力其自信表达。
  现代化工系组织学生赴大同市华严寺、云冈石窟、九龙壁及中国雕塑博物馆开展主题实践教学。千年古刹的精妙结构、石窟艺术的磅礴气势、九龙壁的高超技艺,成为解读中华文明赓续与革命精神传承的生动教材,为学生们上了一堂深刻的“现场课”。
  信息工程系的队员们走进梧桐燕醋厂,完成了一次从舌尖到心灵的深度体验。传统酿醋的“蒸、酵、熏、淋、陈”五道核心工序,在他们眼中不再只是流程,而是解读千年醋文化的生动教材。当色泽清亮、酸香醇厚的自酿醋在唇齿间流转,非遗技艺的魅力瞬间变得可感可知。这场味觉与认知的双重洗礼,极大地拓宽了队员们对地域特色经济发展路径的想象边界。
  在蜜蜂文化产业园,计算机工程系的学子们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探秘之旅:系统观察从蜂群养殖到产品研发的完整流程,参与蜂蜜采集与加工环节,并与坚守多年的养蜂人深入交流。在此基础上,他们积极搭建了校企联动平台,推动形成“产业认知—精神领悟—专业赋能”的良性闭环,以数字思维为传统蜂业注入新的活力。
  夏日的篇章在汗水中书写,青春的诗行在乡野间写就。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虽已落下帷幕,但青春的征途从未止步。从宁家营的产业蓝图到乔村的“无门”窑洞,从王家大院的3D光影到醋厂的数字“码”力,山西工程职业学院的学子们将课堂所学与乡村所需紧密相连,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用脚步丈量责任的尺度,用实践诠释担当的重量。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