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10月17日

忠廉指引归时路

——评晋剧《一门忠廉·折家军》

  忠孝、清廉,是中国戏曲的传统命题。以“忠廉”为主题的《一门忠廉·折家军》该如何突破惯有的范式进行创新性表达?这是我在观剧前一直期待的。其实,一直以来,我总能听到各院团赴榆林市、府谷县演出晋剧的消息,在这片“鸡鸣闻三省”的土地上,人们对晋剧的热爱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过本土秦腔的。
  本剧以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平定北汉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大将军折德扆借女儿折赛花,成功劝降女婿、北汉主帅刘继业进而和平收复汉都的故事。“忠廉”作为本剧的重点,没有被扁平化地塑造为单一的“愚忠”,而是更深刻、多面地展现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境况下的复杂心理状态。折德扆让观众看到的是中华传统道义上的“忠”,作为折家军统帅,他义无反顾效忠于宋王朝;折赛花的“忠”,融进了对父亲的孝、对丈夫的爱和对即将被汾河水淹的黎民百姓的仁,她用智慧和真情让观众看到她的“贤忠”;刘继业展露的则是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忠”,他偏执地效忠北汉小朝廷,尽管汉王早已“爱美人不爱江山”,但他依然坚守着“食汉俸禄忠汉君”的礼教而拒不投降。降还是不降,哈姆雷特式的生死诘问背后,是他与折赛花两种忠义观的思想交锋,也是他从“小忠”蜕变为“大忠”的必经之路。改名“杨业”,他完成了精神上的招安,也完成了他在“忠廉”上的多层次挣扎与蜕变:真正的“忠”并非效忠于腐朽没落的政权,而是忠于真正以仁爱治天下的国家。
  多层次“忠”的展现离不开众多鲜活人物的塑造。作为历史剧目,本剧的人物并不是简单历史符号的堆叠,他们有情感、有弱点、有光辉、有瑕疵。折德扆是本剧忠廉精神的代表,作为将士,他足智多谋,有军事远见;作为父亲和家人,他舐犊情深,也会面临家与国的内心矛盾和冲突——“怕只怕教的曲儿不会唱”“怕只怕他誓与城池共存亡”,在“坝叹”这一幕,从他对女儿的担忧到对女婿执迷不悟的急切,再到对即将被水淹威胁的全城百姓的悲悯,编导刻画出一个肩负皇命、牵挂女儿又心怀百姓的人物形象。折赛花同样不是浮于表面的正面人物,作为连接敌己、宋汉的关键角色,她在劝降策反的过程中,面对水淹全城的危急状况和丈夫的一意孤行,她没有哭诉和无助,而是通过清晰的逻辑说理展现了一个女政治家的权谋和智慧。
  从艺术表现来看,整出戏文武结合,场面恢宏大气。尤其是折赛花劝降刘继业,紧张刺激又充满创意,让观众目不转睛,细腻的程式表演、精妙的舞台调度和优美的身韵展示,将两人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戏曲界大咖,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杨仲义担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梁忠威任执行导演,一年来,他们多次辗转两省精研业务,巧妙地运用传统程式,恰到好处地处理舞台行动,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理念,在演员的举手投足间清晰可见。音乐设计方面更是可圈可点。尽管乐队水平不尽相同,但音乐家秦书瑞怀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依然创作出了如此出彩的戏曲音乐。加之刘奇凯的配器协助,让本剧既保留了传统晋剧音乐的精华,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元素,观众在熟悉的旋律中,获得了全新的视听享受。纵观全剧,人物对话简洁有力,含义深刻,极具艺术感染力,充分展现出编剧深厚的文字功底。当得知这是出自88岁高龄的我省著名剧作家赵威龙老师之手时,我心中满是敬佩之情。
  虽然史料关于折赛花策反刘继业的情节没有明确记载,但剧作者基于折杨两家关系设计出这一具有戏剧内核同时又保持人情味、说服力的情节,为《一门忠廉·折家军》找到了历史现实与艺术虚构的平衡点。本剧用深刻的主题立意、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以及精巧的戏曲语言再现了那段历史。回望历史的同时,我们如何理解新时代下的忠廉,如何将家与国深刻链接,我相信这部剧也给出了答案。
  2025年9月16日到10月15日,山西举办第二届晋剧艺术节,剧组此次来晋演出,受到山西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这不仅是作品的“省亲”之行,也是本剧在本土得到进一步提升的机会。任何一部精品都是反复“磨”出来的,衷心期望《一门忠廉·折家军》能在之后的戏曲舞台上愈演愈强,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艺术享受。 ●王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