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10月16日
山西财经大学

青春赴约乡野 实践助力振兴

本报记者 赵云云 通讯员 吴媛媛 雷鸣宇

  盛夏暑气蒸腾,却挡不住青年学子奔赴基层的脚步。今年暑假,山西财经大学组织开展了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近日,该校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校级重点团队答辩会在坞城校区举行。各团队累计提交实践调研报告及总结200份,发表纪实简报129份,形成照片、视频等实践资料150余份。活动影响力广泛,被各级媒体报道,生动展示了实践活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展现了山财学子以昂扬向上姿态奋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思政引领淬思想 青春逐梦展担当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我在历史遗迹中真切感悟到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未来,我们会以实际行动弘扬红色精神,让青春在新时代征程中绽放光芒。”一名队员表示。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红脉80解码”“星火乡传”“寻迹
・逐梦”“薪火逐光”4支实践队,分赴长治市武乡县、黎城县、潞州区,大同市平城区及太原市等地开展实践活动。各团队紧扣时代主题,结合学院专业特色与地方实际需求,开展了理论宣讲、社会调研、文化服务、乡村帮扶等多元实践,队员们从革命旧址的峥嵘记忆中汲取信仰力量,从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中感悟精神价值,从思政课堂的红色教育中坚定传承信念。
  其中,“红脉80解码”实践队的18名师生实地踏访了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黄崖洞兵工厂旧址,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切体会人民军工创生发展的艰辛历程,深刻理解了革命先辈展现出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与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此外,他们还为当地小学生讲授了“弘扬抗战精神”专题思政课,形成抗战精神传承专题调研报告,并开发抗战主题红色思政育人案例。他们创新构建的“红色基因+乡村振兴+思政育人”深度融合路径,打破传统单向研学模式,通过实地走访抗战旧址、联动基层组织开展精神宣讲,让红色传承从“被动聆听”转变为“主动践行”,为传播以抗战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践中,队员们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厚植家国情怀、传承抗战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下乡探察农桑事 志愿服务作贡献

  该校着力通过“品牌化+创新性”打造实践载体,激活特色项目的示范辐射效应,依托重点团队培育特色品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
  “推普兴乡”实践队以“国家通用语言推广”为核心,走进晋中市昔阳县,开展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推普+多元文化”融合赋能激活乡村文化基因,在大寨小学开展了“非遗漆扇制作+《最美昔阳红》朗诵”活动、在西峪惨案纪念馆结合烈士事迹推广普通话;同时构建“智力+资源”校地协同联动模式,与昔阳县文旅局、大寨镇政府等合作,达成“武式太极拳进校园”等意向,并为布老虎等非遗产品开发视觉系列产品拓宽电商销路;此外,推动红色文化与非遗活态传承创新及产业转化,在大寨村讲解历史、重温创业历程、协助布老虎传承人优化直播话术推广技艺。
  昔阳之行,实践队构建了“智力+资源”校地协同联动模式,并形成800余份调研数据及多份专项报告,实践活动既助力解决乡村语言沟通痛点,又为非遗传承、红色文旅发展提供方案,成功入选全国推普实践重点团队,其“语言+文化+产业”的服务模式成为校地合作的典型案例。

科技助力促发展 专业赋能绘蓝图

  从实验室的理论研究到田埂间的实际应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为科创成果落地乡村的重要桥梁。该校多支实践队深耕乡村一线,聚焦农村能源转型与老区产业融合,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发展的实效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绿动芮城·零碳青春”实践队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低碳发展需求,奔赴运城市芮城县庄上村,以“光储直柔”技术在农村的应用为核心探索方向,助力农村能源转型。实践中,队员们将实验室专业理论与农村实际场景精准对接,通过走访农户记录能源使用现状、梳理设备适配难题。
  “从实验室公式到田埂间的解决方案,这次实践让我真切感受到专业知识的‘落地价值’。有农户反映传统用电成本高,我们结合‘光储直柔’技术特点,初步梳理出适合农村家庭的小型储能设备适配方案,后续还会进一步优化细节。”队员在调研后说道,字里行间满是将知识转化为实用成果的收获感。
  “产旅共兴·筑梦武乡”乡村振兴实践队的8名财政学专业学子深入长治市武乡县羊肥小米产业园区开展调研,系统了解小米全流程自动化生产与智能种植管理模式。在与园区负责人的座谈中,双方围绕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展开深入交流。
  调研过程中,实践队结合财政学专业优势,提出利用新媒体挖掘产品文化故事、联合高校开展推广活动等建议,并承诺协助园区分析电商销售数据、撰写营销策略报告,以专业服务助力老区产业升级。
  该校主动对接全省“十五五”规划编制、访企拓岗等重点工作,同步推进校友联络、招生宣传、西部计划志愿者慰问等任务,形成“实践一次、多效赋能”的协同格局。“既为地方发展送智力,也让学生在服务中长才干。”该校团委负责人表示,这种联动模式让实践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校地共赢的“双向奔赴”。

岗位历练明方向 青春择业添底气

  该校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搭建“校园—职场”衔接桥梁,帮助青年学子在岗位历练中明确职业方向,让青春选择更具“大地温度”。
  “晋彩财商
・成长护航”志愿实践队的14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太原市迎泽区新建南路一、二社区开展了为期10天的公益服务活动,聚焦新就业群体子女、双职工家庭子女及留守儿童需求,将课业辅导、晋商文化传承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用青春力量为孩子们的暑假添彩,也为减轻新就业群体生活压力注入温暖动能。
  “新光童行”公益课堂开班首日,社区负责人与志愿者有条不紊地为孩子们建立个人成长档案,精准掌握其学习情况与兴趣爱好。活动中,志愿者采用“1对3”分组辅导模式,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开展分层教学:为低年级学生巩固拼音、字词基础,为高年级学生拆解数学公式、英语语法难点,还结合生活实例帮助理解,让课业辅导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为让晋商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实践队特别策划了晋商小课堂,邀请学校晋商博物馆讲解员走进社区。讲解员以“晋商是什么”为切入点,用通俗语言搭配PPT,从晋商起源、发展历程讲到明清辉煌成就,从平遥古城票号经营模式到乔家大院的传奇故事,让遥远历史变得鲜活。还设置了“票号汇兑”场景模拟游戏,让社区孩子们在互动中体验晋商金融智慧,在轻松氛围里感受晋商文化的深厚底蕴。“原来古代也有‘银行’,晋商太厉害了!”参与游戏的孩子们兴奋地分享收获。
  10天的实践虽短,却为孩子们留下深刻回忆——学业上的进步、文化上的启迪、心灵上的陪伴,成为这个暑假最珍贵的礼物。此次活动不仅搭建起高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平台,更让志愿者在基层服务中锤炼了技能、明晰了职业方向,不仅为青春择业增添了底气,更让成长充满“实在重量”。
  “为了开展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建立了‘策划—实施—总结—转化’的全周期管理机制,保障实践活动规范高效落地,确保实践质量与安全双达标。”该校团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前期筹备阶段,学校通过“学院推荐+自主申报”组合模式筛选团队,并要求每支团队配备指导教师、明确课题方向,同时开展了专题培训,覆盖调研方法、安全应急、宣传技巧等内容;在中期实施阶段,严格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要求各团队每日报送实践简报,所有团队需在官方平台报备信息并购买保险,校团委实时跟踪进展、动态解决问题;在后期总结阶段,通过结项答辩严格审核调研报告、宣传成果等材料,既要求报告符合学术规范,又注重成果转化,将优秀实践案例汇编成册、推动调研建议对接地方部门,形成“管理有规范、成果有价值、安全有保障”的实践生态。
  “四维联动”定位实践方向,实现校地需求与育人目标深度契合;“品牌化+创新性”打造实践载体,激活特色项目的示范辐射效应;“全流程闭环”强化过程管理,保障实践活动规范高效落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是终点,而是青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起点。未来,山西财经大学的青年学子们将继续怀揣热忱与理想,紧跟党的步伐,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奋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