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说丰年
秋分时节,天地慢慢换了妆容。金风拂过田野,稻浪翻涌成一片金色海洋,空气中弥漫着新谷的清香,这是丰收季节独有的芬芳。自2018年起,秋分被赋予新的意义——“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不仅是自然的节律,更是大地上辛勤耕耘者们共同的庆典。
农谚云:“秋分无生田,不熟也得割。”此时节,江南稻海沉甸甸,西北的苹果红了脸颊,东北的玉米棒子结实饱满。倘若从高空俯瞰,必见神州大地如打翻的调色盘,一片绚烂。这色彩,是大地最深情的馈赠,也是农民用汗水调出的最美画卷。
记忆中,祖父总是在秋分前后格外忙碌。天未亮便提着镰刀下地,傍晚归来时,衣襟上沾着稻屑,脸上却洋溢着笑容。那时不解,为何收获的喜悦总伴着深深的疲惫。如今才明白,那笑容里藏着的,是对“丰年”最朴素的感恩与敬畏。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丰收的喜悦始终未变。如今的丰收节,早已不止于传统的收割景象。在东北黑土地,无人机呼啸而过,精准测算着亩产;在华北平原,智能灌溉系统依数据智能运作,节水省力;在江南水乡,直播镜头前,新农人热情洋溢地介绍着自家产的有机大米。科技为古老的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丰年”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当物质的仓廪愈发充实,丰收的喜悦便自然而然地漫溢至乡村的方方面面,滋养出新的内涵。丰收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它不仅是粮满仓、果满筐,更是村舍俨然、道路通畅,是农家书屋里潜心阅读的村民,是文化广场上欢快的舞步,是乡村旅游带来的红火日子。乡村振兴的春风,让农村成为充满希望的田野。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这诗句穿越千年,共鸣至今。变的,是从连枷到无人机的耕作方式;不变的,是那份溢于言表的丰收欢欣。如今的丰收,之于农民,不仅是鼓了腰包,更是富了脑袋、活了文化、美了家园。这份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获得感,这种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自豪感,才是“中国农民丰收节”最为深刻的时代注脚。
阳光为远山镀上一抹鎏金,将田野染成温暖的金色。此刻,无论南北西东,无数的乡村在分享着丰收的喜悦。那喜悦,穿越山海,联通古今,凝聚成这个季节最动人的交响。
天地不会辜负耕耘者。每一个挥汗如雨的背影,都是丰年最美的注脚;每一个欣欣向荣的乡村,都是时代最温暖的答卷。秋分,因此而不只是时序的刻度,更是大地对辛勤子民最深沉的祝福。●瞿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