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9月26日

青春对话老英雄 红色精神永传承


  实习生 南嘉豪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晋中学院文以明道辅导员工作室日前组织开展了 “青春对话英雄,赓续精神血脉”采访八路军老同志活动,工作室主持人卫华带领晋中学院中文系学生代表前往太原市、朔州市山阴县、忻州市原平市等地,采访八路军老战士,听他们讲述烽火岁月里忠诚坚守、军民深情与报国担当的故事,上了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让伟大抗战精神在代代传承中焕发新的光芒。
  
  坚定信仰 投身战场拼搏
  
  八路军老党员崔恭的经历是一部镌刻着烽火记忆的鲜活红色史书,他坚定的信仰与无私奉献的品格,为新时代青年建立了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
  年少时,崔恭便投身战场。在枪林弹雨的艰险环境中,他始终将文件的安全放在首位,经常穿行在崎岖山路送文件。从敌后斗争的艰难岁月,到物资匮乏时的开荒生产,他始终以“吃苦上进,成绩突出”的劲头直面挑战,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用行动诠释了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无论是在地方工作,参与农村改革,还是在经济建设战线上,崔恭始终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白吃群众一顿饭,还将调资、上学的机会让给困难群众和同事。他这种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指引青年将“小我”融入“大我”,立志为社会与人民服务。
  数十载岁月里,崔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他教导子女坚持“凭本事吃饭”。离休后,他仍坚持学习、收看新闻,关注国际时事与国家大事,始终与党中央思想保持高度一致。
  卫华表示:“崔恭以平凡、朴实而伟大的奋斗人生,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无私奉献、严于自律、勇担大任的精神风貌。他的故事是最好的思政课,我们将以他为榜样,传承红色精神,让青春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奋斗中绽放光彩。”
  
  鱼水情深 军民勠力同心
  
  郭效远于1940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虽已年过百岁,但对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及军民鱼水情深的往事仍记忆犹新。
  1940年夏初,郭效远所在部队在忻州市河曲县鹿固一带休整。当时正值青黄不接,当地粮食紧缺,“吃饭”成了部队面临的大难题。时任给养员的郭效远与驻地的大娘大婶们一同想办法:大家用手扳石磨将豆子磨碎,筛出细豆粉烙饼,剩下的粗渣则煮成糊糊粥。战士们吃后,渐渐恢复了力气。虽然大家的手掌被磨得通红甚至渗血,却始终毫无怨言。
  1942年初冬,雁北大地被冰雪覆盖,寒风刺骨,但部队却还未换上冬衣。当地抗日政府立刻动员老乡们将家中的羊毛卖给政府,但部队没有裁缝,缝制冬衣的重担又落到了乡亲们肩上。男人们用小棍把羊毛打成绒,妇女们将羊绒拍打成衣服形状,塞进对缝的两件单衣里制成冬衣。有的老乡还拿出舍不得用的破旧布头缝进去,让冬衣更暖、更结实。每件冬衣都凝结着老乡们的心血,温暖战士的不只是羊毛和棉布,更有老乡们的深情厚意。
  1942年一次行军的晚上,郭效远突发高烧晕倒,被老乡赶着毛驴驮着送到附近的随军医疗所。病好后临走的前一天,房东大叔大婶去村里各家凑了些白面,大叔又去野外找了一天野菜,挖来甜苣和小蒜,再加上两个鸡蛋,大婶拖着劳累一天的身体给战士们包了几十个饺子。面对这些饱含情意的珍贵饺子,战士们眼眶湿润,慢慢“咀嚼”着亲人的关怀。“那顿饺子的滋味,我至今难以忘怀。有这样的群众、这样的军民情谊,还有什么敌人消灭不了?”郭效远的话语里满是感慨。
  汉语2404班学生杨婧玮感触颇深:“郭老的血火记忆如温润璞玉。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以铭记为薪、以感恩为火,继承前辈信仰,勇敢担当,开创光明未来。”
  
  毅然参军 巾帼不让须眉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94岁的抗战老兵张克霞唱起这首战歌时,依旧铿锵有力。
  张克霞是江苏省泗洪县人,13岁参军入伍,1949年9月3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少时,附近村子数十人惨遭杀害的惨状,让张克霞笃定了上前线抗日的念头。报名参军时,乡亲们劝她:“你年纪太小,连枪都扛不动,怎么打鬼子?”“我会长大的!”张克霞的回答掷地有声。在母亲的支持下,她毅然加入新四军泗南县独立团,踏上了革命征程。
  在部队,张克霞以文艺为武器,和战友们把节目送到基层阵地。《和平之神》中,她化身灵动玉女,将抗战胜利的曙光唱进战士的心里;《白毛女》的简陋舞台上,她发出“我要活,我要报仇”的呐喊,点燃了战士们打倒敌人的决心。
  行军途中,温暖与震撼交织:渡河时河水深及胸口,首长牵来战马驮小战士过河;前线救护伤员时,战士们即便身负重伤,仍心系报仇雪恨;途中遇到困难,老乡们主动分担行李——正是这份同舟共济、生死与共的情谊,筑牢了胜利的根基。日本投降那天,张克霞和战友拍下人生第一张照片,他们在镜头前笑得格外灿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那代人的使命就是保家卫国。”张克霞殷切地叮嘱年轻人,“今天的和平安宁,是无数先烈用命换来的。祖国的未来靠你们,要不忘国耻、缅怀先烈。愿国家更强更美,世界永远和平!”
  汉语2401班学生李卓妍感慨道:“我们记录张老的故事,不只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许下铮铮誓言——争做新时代的‘文艺兵’,把信念与担当唱进奋斗里,让家国情怀根植于心。”
  硝烟虽远,精神永存。晋中学院文以明道辅导员工作室以“对话”为桥,让红色故事跨越时空,被更多人知晓,不仅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深情纪念,更让伟大抗战精神在青年心中扎根生长。这份浸润着初心与热血的精神力量,将指引新时代青年以先辈为范,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红色血脉在接续奋斗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