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书写天山脚下的“长治温度”
本报记者 刘琴
从三晋大地到天山脚下,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宋彦杰,以使命担当和仁心仁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二团开启了一场“双向奔赴”的守护。他既是急诊科里与死神赛跑的 “急先锋”,也是校园、社区中普及急救知识的“传道人”,更是推动当地医疗技术革新的“开拓者”。从挽救休克的马拉松选手到守护七旬老人的健康,从传授心肺复苏技能到引入高分子材料固定术,宋彦杰将 “长治温度”播撒在边疆大地。
赛场与急诊科“双线冲锋”
“11号车!有选手摔倒,意识模糊!”2024年6月29日,十二师马拉松赛事现场,对讲机里急促的呼叫打破了平静。驻守在救护车里的宋彦杰立刻随车冲向事发点。
抵达现场时,中年男选手已经呈休克症状。运送途中,“血压90/40,心率120!”护士报出数据的瞬间,宋彦杰立刻下达指令:“加快补液速度,准备多巴胺!”
十分钟后,救护车停在昌吉州人民医院急诊楼前时,男选手情况已明显平稳。交接病历、目送患者被推进抢救室,宋彦杰才松了口气。日常出门诊时,宋彦杰也是保持“冲锋姿态”。一天临近中午下班,一名患者不小心把硫酸溅到手上,手心、手背乃至手指缝间的皮肤都已红肿。宋彦杰迅速启动救治,全程动作娴熟、有条不紊。随着疼痛逐渐缓解,患者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家属连连道谢。而他只是微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校园到社区“急救课堂”
“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在二二二团社区广场上,宋彦杰一边演示心肺复苏标准动作,一边向居民讲解要领。这是“世界红十字日”期间的一幕。作为急诊科骨干,宋彦杰深知“急救技能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援疆期间,他主动扛起普及急救知识的责任,公益课堂走进校园、社区,他倾囊相授。在为二二二团派出所民警培训时,他借助PPT,从心肺复苏操作要点到AED使用方法,从海姆立克急救法到创伤急救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在“急救知识培训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中,宋彦杰经常连轴转。单日四场高强度培训,从学校操场到社区广场,他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将急诊一线的实战经验拆解成易懂的知识。学生们围在模拟人旁认真练习,社区居民争相提问气道梗阻急救方法,幼儿园教师仔细记录创伤包扎要点……超500人次在他的课堂上学会急救技能。
技术与团队“双向赋能”
“传统石膏固定又重又闷,这个高分子材料固定术太轻便了!”一名外踝骨折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赞不绝口。这是二二二团医院首度引进高分子材料固定术。
拥有丰富急诊经验的宋彦杰,深知技术革新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传统石膏固定存在诸多弊端。他提出引进高分子材料固定术,并主导技术推广。从设备调试到操作培训,他手把手教医院同事掌握技术要点。如今,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
除了引入新技术,宋彦杰还肩负“传帮带”责任。每天上班,他都会带着年轻医护人员穿梭在病房之间。在病房里,他询问患者病情、仔细查阅检查报告,不放过任何细微指标;示范操作时,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步骤要点。“触诊手法要轻柔,注意观察患者反应”“用药剂量要精准,要结合患者病情调整方案”……对于他的每句指点,年轻医护人员全神贯注地学习,仔细记录。
援疆半年多来,宋彦杰始终坚守岗位。他为80岁的高血压患者王大爷调整降压药,耐心讲解用药注意事项,被老人称赞“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贴心”;他带教年轻医生,将急诊急救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助力他们提升专业能力。正如他在日记里写的:“援疆不是简单的付出,而是一场双向的奔赴。我们带来的是技术,收获的是信任;付出的是时间,沉淀的是情谊。”
从三晋大地到天山脚下,从急诊室到社区校园,宋彦杰用医者仁心诠释援疆精神,用专业奉献守护边疆群众健康。他带来的不仅是急救技能和医疗技术,更是一份跨越山海的“长治温度”,在天山脚下书写着新时代援疆医生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