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9月19日

精卫填海

信念为石 可平沧海


  这则成语是根据《山海经·北山经》的记载改编的,故事发生在今天的山西境内,精卫衔石的“西山”即现在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境内的发鸠山,发鸠山一带至今仍流传着“精卫鸟鸣,志不可夺”的民间谚语。
  在远古的某一天,炎帝的女儿女娃独自驾着小船在广阔的东海游玩。突然海上起了风浪,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淹死在海里。女娃不甘心,她的魂灵化作一只小鸟,名叫 “精卫”。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象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女娃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因此常常飞到西山去衔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再飞到东海,把西山上的石子和树枝衔来投进大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她就这样往复飞翔,从不休息,誓要填平大海。
  在远古时代,许多人被大海夺走了宝贵的生命,然而在作为人类化身的精卫身上,却寄托了人类敢于征服大海的雄心壮志。“精卫填海”的故事启示人们,只有树立战胜困难的坚定决心,具有必胜的愿望,才能在行动上坚持不懈、顽强奋斗、勇于挑战。
  精卫填海与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共同构建了中华文化中抗争自然的叙事传统,象征中华民族面对逆境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意志。这一神话故事至今仍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韧,彰显了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的核心价值。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