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学博士张亚运的“援疆三问”解答
本报记者 刘琴 文/图
9月10日上午,在天山脚下昌吉州人民医院心内科病房里,一位操着山西口音的医生正在叮嘱患者:“奶茶和手抓肉要少放盐,每天两次血压记下来。”
叮嘱患者的是来自山西白求恩医院的医学博士张亚运。2024年6月刚入职后不久,他在科室推荐和受援单位需求下,毅然踏上西行之路。从临床诊疗到科研攻坚,从科室建设到人才培养,这位年轻的山西青年博士以“援疆三问”为初心,在边疆医疗一线书写着“小我融入大我”的动人故事,让科研的种子在天山脚下生根发芽,让医者的温暖传遍各族患者。
“来疆为什么”:从忐忑到笃定,把使命扛在肩上
初到昌吉的冬日,张亚运心中仍萦绕着出发前的忐忑:“我能胜任吗?能为这里带来什么?”彼时的他,刚完成博士学业入职山西白求恩医院心内科。当看到山西省对口援疆号召时,他义无反顾踏上了援疆之路。
张亚运回忆,自己对新疆的认知停留在“辽阔壮美”,却对这里的医疗现状一无所知。山西援疆工作领导小组的专题培训、医院前辈的经验分享,让他逐渐读懂“援疆”二字的重量。
真正让他笃定初心的,是第一次查房的经历。那天,他遇到一名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因长期高盐饮食导致血压控制不佳。“患者握着我的手说 ‘医生,我想好好治病’,那眼神里的信任,让我瞬间明白自己来对了。”张亚运说。
为更好地融入患者,他主动向科室同事请教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的饮食习惯和沟通禁忌。为让健康宣教更接地气,他把“低盐饮食”转化为“奶茶、手抓肉少放盐”,把“定期监测血压”变成“每天早晚记下来,复诊时带给我看”。渐渐地,病房里的患者都知道,有位“山西来的博士医生”,不仅医术好,还懂他们的生活。
“在疆干什么”:从临床到科研,把短板补在实处
“昌吉的心血管疾病谱和山西不一样,高盐高脂饮食、作息差异,让高血压、冠心病患病率相对较高。”入职首月,张亚运就敏锐地发现了当地医疗的“痛点”。
临床诊疗中,张亚运摸索出“双语宣教+个性化方案”的模式:每次查房,都拉着科室同事一起,用汉语和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双语讲解病情;针对患者的饮食偏好调整治疗方案,比如建议牧民患者用“煮肉代替烤肉”,让健康建议更易执行。“不能照搬内地指南,要让治疗 ‘贴地而行’。”如今,他管床的患者复诊率提升了30%,不少患者出院时会主动说“下次一定带血压记录来”。
除了临床诊疗,张亚运把目光投向科室发展的“短板”——昌吉州人民医院心内科长期缺乏心脏重症监护 (CCU)。“没有CCU,就像战士没有武器。”张亚运急在心里,和科室团队一起梳理急危重症诊疗流程,对照国内外指南制定抢救预案;针对护理团队重症监护经验不足的问题,主动联络山西白求恩医院,搭建“三级联动”线上培训平台,为CCU的筹备和开诊奠定了基础。“现在有了专家们线上讲授的流程和技巧,信心足多了。”科室护士长刘婷说。
刚到科室时,他发现心内二科虽有3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但科研氛围薄弱,不少医生“想做科研却不知从何下手”。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开设“科研小课堂”,手把手教学;遇到同事写科研标书,他陪着一起熬夜修改,逐字逐句推敲。
“有位同事第一次写标书,连研究背景都不知道如何下笔。我们一起查资料、聊临床痛点,改了5稿才定稿。”张亚运笑着说。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内的科研热情被点燃。他协助科室申报的两项课题——《昌吉州急性心肌梗死真实世界数据库建设及区域化风险预测模型研究》《小剂量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在昌吉州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真实世界研究》,相关研究均稳步推进。团队还利用休息时间分析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撰写的论文将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心血管年会(CSC2025)做书面交流。
“以前觉得科研离临床很远,现在才知道,科研能帮我们更好地治病。”科室主任王卯说,“向临床科研型科室转变,我们越来越有底气”。
“离疆留什么”:从传承到希望,把种子播在当地
“援疆一年半的期限,转眼已过去大半,我常想,离开时能留下什么?”站在科室新整理的科研资料柜前,张亚运目光坚定,“不是留下几个项目,而是留下技术、理念和科研的种子,让这里的医疗水平能持续提升。”
昌吉州人民医院心脏康复中心能够为患者提供运动训练、饮食指导、心理干预等一体化康复服务,整体水平处于自治区前列。来到昌吉后,张亚运并没有 “从零起步”,而是将目光投向如何把临床实践中的大量数据转化为科研成果。“把我们做的事写出来、研究透,这样才能让更多患者真正受益。”张亚运说。
在人才培养上,张亚运坚持 “授人以渔”。除了科研带教,他还和科室1名年轻医生结成“师徒对子”,定期开展病例讨论。“张老师常说,‘我走了以后,你们要能独当一面’。”徒弟丁慧敏说,在张亚运的指导下,他已能独立完成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还参与了科研课题申报。
援疆的日子里,张亚运不仅收获了职业成就感,更收获了跨越民族的友谊。闲暇时,科室同事会拉着他去吃抓饭、喝奶茶,教他说 “亚克西姆”(你好)、“热合麦特”(谢谢);春节时,同事会给他送手工馓子,他也会带山西特产和大家分享。这些点滴相处,让“民族团结”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情感,“我们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天山依旧巍峨,援疆之路仍在继续。张亚运说,未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以仁心守护患者健康,用科研助力边疆医疗发展,“不负使命,不负这片土地,把援疆答卷写得更扎实、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