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9月15日
太原学院

千余名学子青春实践赋能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郭丽菲
  
  这个暑假,太原学院千余名学子走出“象牙塔”,组成171支实践团队,奔赴全国10个省份,深入乡村田野、社区街巷、非遗工坊,在火热的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用实际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红色宣讲 让信仰之光照亮童心
  
  赤忱宣讲铭初心,砥砺前行践使命。在太原解放纪念馆和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实践队队员认真记录历史细节,他们不仅是参观者,更主动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面对前来参观学习的小学生,他们化身“临时老师”,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讲述展品背后的革命故事。“什么是革命信仰?”一名队员指着锈迹斑斑的枪械和泛黄的手稿说道,“就是无数英雄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
  通过设计互动问答、情景讲述等方式,实践队让红色历史变得可亲可感,让红色基因跨越时空,代代相传。
  
  系统调研 上一堂乡村振兴课
  
  深耕基层倾奉献,青春热血铸担当。在太原市阳曲县泥屯镇和东黄水镇,另一支团队围绕“小小米粒”做“大文章”。
  乡村振兴促进团师生深入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和电商直播间,全面调研小米产业链。他们不仅观摩现代化加工生产线,还下田体验种植艰辛,走进当地电商直播基地,见证手机如何成为 “新农具”、直播如何变成“新农活”。
  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团队撰写了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建设报告,为乡村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和实践参考。“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课。”一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每一粒小米背后的汗水和智慧”。
  
  暖心陪伴 守护困境儿童七彩假期
  
  情系童心护成长,爱盈福利润心田。在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福利院,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基层服务践行团的大学生们带来彩带龙、书法习作、艺术创作和趣味运动,通过“服务+育人”模式,精准回应“五育并举”教育理念。
  舞动彩带龙感受传统文化,透过画笔释放情感,在书法中静养心性,在运动中学会团队合作……丰富的活动不仅为福利院的孩子们注入了温暖力量,也为同类机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模式。“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感觉一切付出都值得。”一名队员动情地说。
  
  非遗传承 青春力量唤醒古老技艺
  
  探寻古艺承文脉,薪火赓续谱华章。太原学院“至善”宣讲团以“非遗正青春”为主题,奔赴多地开展文化传承实践。
  在吕梁市孝义市南曹村,宣讲团成员体验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在皮影戏剧团,学习操纵丝线,感受“人偶合一”的表演精髓;在面塑传承人家中,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花馍制作;在运城市南景村,练习国家级非遗万荣花鼓,在铿锵鼓点中领悟黄河文化的气势;漫步胜溪湖森林公园,体会生态保护与非遗“顺应自然”的共通理念;走进孝义三皇庙非遗产业园,见证非遗“创造性转化”的无限可能;驻足临水村街巷,看懂“非遗旅游”“古建体验”的活化路径。
  在文化探访中,宣讲团成员深化对非遗的认知。在运城博物馆聆听非遗故事,于洪洞大槐树体验国家级非遗“大槐树祭祖习俗”,在根祖记忆中增强文化认同,坚定以青春力量传承非遗、守护民族根脉的决心。
  与去年相比,2025年太原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覆盖省份从6个增至10个,长期实践基地由75个增至82个,实践版图持续扩大。青年学子用日志、影像、报告记录实践收获,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深刻理解了国情社情,坚定了扎根大地、服务人民的理想。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行走的“思政大课”,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在奉献中成长成才,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