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坚守与创新 践行培根铸魂使命
本报记者 庞勇
在朔州市晋创谷·朔州创新平台的实验室里,山西工学院讲师臧俊斌正带领团队调试新型心音传感器。他的身份不仅是科研工作者,更始终以高校教师为核心角色,在教学、育人与科研的交织中,通过“讲台传知识、科研破难题”的双重实践,为家乡发展注入动能,诠释着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科研反哺 让课堂对接产业与民生
2013年8月,臧俊斌入职中北大学,正式开启“教学+科研”双轨生涯。
2021年8月,为更好地对接地方需求,臧俊斌加入山西工学院,并于2024年1月签订了8年全职引进合同,以“扎根地方的教育者”身份,锚定“教学育英才、科研助发展”的目标。
“教师既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引导他们用知识解决真问题。”这是臧俊斌的教学理念,他始终坚持“科研为教学赋能”,将智慧医疗、产业升级的前沿成果融入课堂,让学生触摸学科应用的真实场景。
在智慧医疗领域,臧俊斌带领团队攻克难题,提出一种单触点与腔体结构相结合的高灵敏心音传感器设计,相关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他将这一研发过程拆解为《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科研逻辑;他主持研发多导心电心音检测仪器,带领学生参与设备调试,让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针对老年慢阻肺患者需求,臧俊斌联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同开发了一套慢阻肺自我管理系统,目前已在该院投入临床试用;解决结核病普筛痛点的PPD结果自动判别技术,相关论文收录于SCI期刊。这些贴近民生的科研成果,都成为他“案例教学”中的素材,让学生明白“科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服务社会的工具”。
截至目前,臧俊斌在医疗领域发表SCI论文32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每一项成果都同步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科研滋养教学、教学反推科研”的良性循环。
培育人才 让学生成为后备力量
“作为教师,最大的成果不是论文和专利,而是培养出能接棒的青年人才。”在臧俊斌看来,育人是教师的核心使命。近五年,他负责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中,有6人考入顶尖高校攻读博士,形成“硕-博”衔接的人才梯队。他还协助指导1名博士生,为山西仪器科学领域储备了后备力量。
在竞赛指导中,臧俊斌更是倾注心血,全程陪伴。2021年,他带领学生获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特等奖,2023年斩获 “挑战杯”全国二等奖,累计拿下23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他也以出色的教学能力获 “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华北赛区二等奖”,2024年以“面向冠心病心肺健康检测的可穿戴传感器研究”项目,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成为“教学有深度、科研有力度”的青年教师典范。
助力地方 打造“教学科研共同体”
“高校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学生,更在于用专业能力助力地方发展。”秉持这一理念,臧俊斌结合朔州产业需求开展跨界科研,同时将产业实践融入人才培养。
面对智慧矿山建设需求,臧俊斌联合企业研发高精度风速测试系统取代人工测风,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项目研发期间,他带领学生参与数据采集与系统优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产业技术痛点如何转化为科研课题”;系统通过矿用安全认证后,他又将企业反馈的优化建议带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技术落地的现实挑战”。
针对怀仁陶瓷产业“数智化”瓶颈,臧俊斌组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研发陶瓷描金自动化辅助技术。他带领学生深入陶瓷企业调研,让学生参与技术方案设计,既为产业转型提供智力支持,也为学生搭建了“从课堂到产业”的实践桥梁。
臧俊斌深知科研与育人的持续推进,离不开团队支撑。他牵头组建“智能感知与集成测试”团队,构建了“教授-博士-硕士”三级梯队,既保障科研项目高效推进,也形成“老带新、师带生”的育人格局。
如今,臧俊斌正带领团队推进山西省科技厅面上项目,深耕医疗与产业传感技术。谈及未来,他表示,将一直以教师身份为核心,既在课堂上培育人才,也在科研中服务地方,用师者的坚守与创新,为山西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