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引路 点亮乡村孩子人生梦想
本报记者 贺建锋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吕梁市柳林县鑫飞初级中学青年教师刘宁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五彩斑斓的手绘贺卡。一张张用稚嫩笔迹写下的卡片格外醒目:“刘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让我爱上学习!”这位从特岗教师成长起来的90后教师,用5年扎根基层教育的实践,诠释了新时代青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师资匮乏 请缨转教英语
2020年,刘宁被分配至柳林县三交镇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到岗后,她发现乡村学校英语师资严重短缺。面对四年级学生因害怕发音错误而低头躲闪的眼神,她主动请缨选择转教英语。“孩子们的眼神刺痛了我,他们不该因为师资匮乏失去接触英语的机会。”刘宁说,每晚会自学音标、观摩名师课程,努力将语文教学的生动性融入英语课堂。
经过潜心钻研,她创新采用“肢体语言+情景游戏”的教学法开始给孩子们授课。一年后,一名曾羞于开口的女孩在全班面前完整说出英语句子时,刘宁红了眼眶:“这是语言和自信的双重破土。”渐渐地,英语课从“最怕”变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刘宁用爱与专业,为乡村孩子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她也因此收获了孩子们最纯真的感恩。
就在那个学期,刘宁的生日悄然而至。生日当天,她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迎接她的却是一片漆黑。突然,暖黄的烛光亮起,学生们簇拥着一个简易却饱含心意的小蛋糕,齐声唱起了生日歌——尽管跑调,却格外响亮真挚。讲台上,除了蛋糕,还有孩子们亲手制作的贺卡和小礼物,一笔一划都诉说着“喜欢刘老师”。
“那一幕让我明白,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孩子们需要我,乡村教育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这份朴素的师生情谊,更加坚定了刘宁扎根乡村、服务基层的决心。
创新教学 激发学习热情
在刘宁的课堂上,一堂以古诗《使至塞上》为载体的语文课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展开。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从历史背景、文学意境到现实关联层层探究,最终以情景剧形式呈现学习成果。这背后,是刘宁“三步走一支撑”教学的生动实践。
2023年,刘宁调到柳林县贺昌中学,在新的岗位,她更加注重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力求在教学中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她将教学重心转向 “学科与生活的深度融合”的研究,其参与的县级课题“三步走一支撑”教学设计,以目标导向、任务驱动和工具支撑为核心,斩获县教学设计一等奖。以《使至塞上》为例,她引导学生先明确“边塞诗的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目标,再通过分组完成历史考证、诗歌赏析、现实意义探讨等任务,最后借助数字化工具进行成果展示与互评。“刘老师的课像探险,每一步都有新发现。”贺昌中学的同事评价道。
刘宁通过这套科学的教学设计,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逐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她的教学设计不单纯依赖于教材,而是注重孩子们的兴趣和发展,力求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方法的多样化,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扎根一线 托举民族未来
如今,刘宁已转岗至鑫飞初级中学,但那份初心从未改变。作为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她始终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融入日常。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与启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表达与合作。她深知,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比分数更重要。
在她的引导下,班级凝聚力强,学习氛围浓厚,语文成绩稳步提升,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普遍开朗自信,乐于表达。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尤其重视对学习困难或性格内向学生的引导和帮扶,用耐心和智慧点亮每一名学生的未来。
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如今的沉稳干练,刘宁在教育的沃土上快速成长。她凭借出色的表现,先后荣获 “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以及“柳林县教学改良课堂一等奖”。但在她看来,最重要的莫过于学生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和脸上绽放的笑容。
“三尺讲台虽小,却是托举民族未来的支点,教育是点燃心灯的事业。”刘宁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从“提灯照亮一隅”到“助力梦想起航”,这名90后教师用5年时光证明:青春最美的模样,正是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