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9月10日

在“两弹一星”的奋斗足迹中寻找初心


  本报记者 张丽 通讯员 常雨轩 张益豪
  
  日前,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中北大学“驼追穹启”宣讲团圆满完成跨越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四省区的红色征程。团队成员以脚步丈量历史现场,以心灵感悟精神伟力,在“两弹一星”的奋斗足迹中寻找初心,以青春之名接过精神传承的接力棒,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持续奔流、永放光芒。
  
  参观学习 感悟“两弹一星”精神
  
  宣讲团首站抵达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两弹一星”国防科技科普基地。站在基地沙盘前,科研人员在荒山野岭中“突围”、搭建试验阵地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大厅内,23位功勋科学家的浮雕与“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标语交相辉映,直击人心;泛黄的“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号外报纸、幽深的地下防空洞,每一件实物仿佛都在诉说着“隐姓埋名”的重量。
  “展柜里的老照片会说话,展板上的文字有温度。”宣讲团成员王欣宇轻声感慨,“直到站在这里,才真正读懂‘祖国需要就是最高理想’不是一句口号。‘两弹一星’精神就像一盏灯,照亮了前辈的路,更照亮了青年前行的方向。”
  走进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退役坦克与战机静静陈列,锈迹里藏着国防建设从筚路蓝缕到逐步强大的密码,宣讲团成员在此深学细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坚定了做红色血脉“守护者”与“传播者”的决心。
  奔赴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东方巨响”的历史印记中,宣讲团成员读懂了“原子弹是和平者盾牌”的深刻内涵;走进221基地四分厂,仍在运转的火力发电设备、斑驳却整洁的墙壁,让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战天斗地”的壮举变得可触可感。“青年当以红色精神为灯塔,在学习中汲取信仰力量,在实践中践行使命担当。”宣讲团成员郭佳伟动情地说道。
  
  薪火相传 红色基因历久弥新
  
  “30多次核试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核司令’程开甲始终冲在最危险的一线……”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马兰红山军博园内,讲解员的话语让宣讲团成员驻足凝神。
  这里是中国红山核试验指挥中心旧址,是承载 “两弹一星”精神的 “活化石”。展厅内,“和硕牧民为国七迁”的影像循环播放,他们“小我融大我”的赤诚与科研人员的坚守一脉相承;室外,“马兰魂”雕塑巍然矗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八个大字刻在雕塑底座上,更刻进宣讲团成员的心里。“传承从不是‘记住’,而是‘成为’。”宣讲团成员郭嘉欣坦言,将以“以身许国”的信念,续写戈壁滩上的精神篇章。
  走进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宣讲团成员围坐交流对核工业发展的思考,头顶闪耀的红星如同精神坐标,映照着“两弹一星”精神的光芒;在英雄人物展厅,“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王承书隐姓埋名30年、投身铀浓缩事业的事迹,让在场所有人动容。
  “‘两弹一星’精神是穿越时空、永不褪色的光芒。我们将以红色教育基地为平台,让更多青年感受历史温度、汲取精神力量,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中北大学软件学院团委书记、宣讲团指导教师双维表示。
  展望未来,宣讲团负责人段萌表示:“我们将精心打磨每一场宣讲,走进校园、深入社区,以青年视角和语言传递精神力量,让信仰的火种在年轻一代中传递,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