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注与创新诠释航天工匠担当
本报记者 刘琴 见习记者 路诗洁
“从校园到企业,不只是技术的精进,更是对标准化、高要求的深度适应。在一线车间,细心和责任,有时比手艺本身更重要。”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90后电工冯宇熙用12年光阴诠释了一名航天技术工人对专业的敬畏与对责任的担当。
与电缆结缘:从入门到深耕
冯宇熙,1991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电工,曾获省国防科技工业劳动模范、省青年岗位能手、航天一院突出贡献技能人员等多项荣誉。
入职12年,冯宇熙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我,他与电线电缆的缘分,早在学生时代便悄然萌芽。
2009年,冯宇熙考入长治市高级技工学校,选择电气自动化专业。自幼就爱拆卸充电器、电灯等电器的他,对神秘的电路世界满怀好奇。而招生老师那句“这个专业分支多、内容丰富,一辈子也学不完”,更让他坚定了探索之路。
在校期间,他从“夯实理论根基、把准实践要求、强化使命担当”3个维度提升自己,凭借着这份热爱与钻研,冯宇熙多次征战山西省内技能比赛,在赛场上锤炼技艺、开拓眼界。
2013年3月,因在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冯宇熙与校内10名同学一同被选拔进入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初入职场,严谨的工作环境与苛刻的工作要求给了冯宇熙不小的冲击,在师傅的带领下,他从看图接线与电路调试学起。
“导线柱间要加塑料套管,焊点必须光滑,焊后要用万用表测通路,还要测试耐压值……”这些规范,与他从前的操作大不相同。冯宇熙未曾退缩,将每一个细节深深刻在心上,短短半年时间,便完成了从学生到专业技术人员的蜕变。
于挑战中成长:从攻坚到担当
干活就要出精品。冯宇熙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把这个理念传递给班组里的其他成员。工作中的挑战,往往是成长的催化剂。2019年的一次攻坚任务,让冯宇熙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一项批量生产交付任务,必须在1个半月内完成前期准备及生产,时间紧、任务急,而产品图纸上的工艺技术状态不完备,制约着电气系统电缆网的装配。”作为核心环节负责人,冯宇熙带领团队重新测验400多个电缆终端距离,确认原有电缆长度是否满足新需求。“这一步若出纰漏,后续的安装、调试、交付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冯宇熙说。
那段时间,10余人的团队每天从早上8时忙到次日凌晨2时,整整一个月没有周末,有人累得坐着就能睡着,有人打趣道“晚上能0时下班都像放假”,但没人叫苦退缩。
任务完成时,强烈的疲惫感袭来,随之而来的还有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冯宇熙和同事们由此荣获公司“攻坚任务特别勋章”。这次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对“责任”二字有了更厚重的理解。
2021年的一次突发任务,则教会了冯宇熙“细节决定成败”。当时,多辆车辆因电缆套管受热变软,垂到排气管上导致电缆烧毁。面对问题,冯宇熙沉下心分析原因,最终通过工艺改进,彻底解决了隐患。“从那之后,我每次都会多检查几遍电缆状况,再小的细节也不能放过。”冯宇熙说,技术到位只是基础,细心才是保障安全的关键。
以创新求突破:从设想到增效
在提升自身技能的同时,冯宇熙不忘为团队改善工作环境。2022年,他注意到电缆操作间休息区与工作区混杂,工具管理不集中,焊接时的焊烟、松香等有害气体弥漫,不仅影响效率,更威胁大家的身体健康。
冯宇熙主动向公司提出对电缆操作间进行标准化改造,并亲自制定实施方案。其间,他自主设计制作了车间通风监控系统,最大化提升了换气效率。此设计成功申报1项实用新型专利。改造后的操作间焕然一新,工作环境的改善让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车间工具的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面对种类和数量繁多的工具,如果管理不善,会对生产效率、质量、成本等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对此,冯宇熙研究各项指标的实现方法及可行性,设计制作了“智能工具管理系统”初样。试制成功后,又多次收集意见、统计分析,改造后的试样产品已具备投入实际运行条件,满足项目设计之初提出的多项要求。2023年,该智能工具管理系统入选公司“青年创新基金”优秀项目成果展示。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找到最优解,方能事半功倍。”入职12年,冯宇熙始终以精进之心打磨工艺,以创新之念突破瓶颈,在每一个操作细节中求新求变,用一项项具体行动,将对职业的追求融入日常,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航天工匠的智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