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链条育人模式 让非遗“火”向未来
本报记者 陈彤
9月2日,记者从山西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该学院立足“大思政”格局,创新构建 “深度研习—活态传承—创新转化—辐射传播”四维非遗育人体系,探索非遗传承与青春培育同频共振的特色之路。通过非遗研保工作室与学生社团协同驱动,形成“课堂筑基、田野深耕、数字破圈、社会联动”的全链条育人模式,让非遗传承成为青年学子读懂中华文明、厚植家国情怀的生动实践。
该学院党委非常重视非遗研保工作,将非遗传承纳入学院“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体系,发挥青年人的创新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传承和宣传非遗,依托学院非遗研保工作室,聘请省级非遗传承人崔春梅等担任实践导师,定期邀请传承人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为师生带来生动的非遗体验。通过开设“非遗技艺实践+文化内涵解码”双轨课程、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坊+青年创客空间”双师课堂,推动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成功获批2024年度山西省职业教育特色文化育人品牌。
该学院积极搭建“创研赛展”四位一体的创新转化平台,双创融合驱动,激活非遗时代生命力,鼓励支持师生非遗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晋风纸韵”“弘艺斋”等非遗工坊,为师生项目提供全周期支持。
以赛促学,积极组织师生以非遗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挑战杯”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等赛事。学生作品《晋风纸韵创业计划》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晋风纸韵”团队在山西省第二届“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中荣获三等奖,用生动实践诠释青年人对非遗的传承之路。
设立“非遗开放日”,常态化开展剪纸、葫芦烙画等工坊体验,年均覆盖学生超1000人次,让非遗融入校园生活,不仅培养了审美感知力,更让非遗技艺的细节与温度深植青少年心田。
着力打造“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专项社会实践品牌,组建暑期“非遗寻根团”,构建“非遗传承—乡村活化—青年成长”的价值闭环,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双向赋能。
构建 “非遗传承人—专业教师—学生骨干”三级传帮带体系机制,让非遗传承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载体。这种将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的实践,不仅守护了文化基因库,更着力培养出一批懂技艺、有情怀、敢创新的新时代文化传承者。青春创意邂逅古老技艺,非遗活态传承与时代新人培养双向奔赴,不仅让非遗“活”在当下,更“火”向未来,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