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9月08日
大同市云州区杜庄乡青年突击队

青年铁军御洪峰 一线担当护安澜


  本报记者 郭丽菲
  
  今年7月下旬,受上游强降雨影响,大同市云州区杜庄乡段御河迎来洪峰,最大流量达到442立方米每秒,河道堤防、桥梁涵闸面临严峻考验。危急时刻,杜庄乡青年突击队闻“汛”而动,40余名队员冲向防汛一线,在洪峰浪尖中筑起一道青春堤坝。
  
  闻汛而动 火速集结筑防线
  
  7月24日清晨,大同市云州区杜庄乡党委、政府发布紧急防汛指令。青年突击队立即响应,“接到通知时,我们正在各村开展工作,大家二话不说,立即赶回乡里”。一小时内,突击队员即在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完成集结。
  突击队迅速成立防汛专班,将40余名队员分为4个小组,分别由乡团委书记、副书记、宣传委员和团委委员带队,直奔御河沿岸的落阵营、利仁皂、周家堡、下泉村4个重点村落。每个小组配备对讲机、救生衣、隐患排查工具等装备,立即投入24小时值班值守。
  
  科技赋能 智慧防汛提效能
  
  “无人机准备就绪,开始巡河!”随着操作员一声令下,无人机腾空而起,沿河岸低空飞行。这是突击队创新的"空中+地面"立体巡查模式。防汛现场,突击队安排2名队员操控无人机,通过高清摄像头快速识别大面积积水、树木倒伏等情况,标记坐标后同步给地面小组。
  这种智慧巡查模式使效率提升近50%,更重要的是减少了人员进入深水区的风险。除了高科技装备,队员们还总结出许多实用经验,比如用 “三色标记法”快速定位隐患,在夜间排查时使用反光贴和荧光棒保障安全,这些土办法与新技术相得益彰,在防汛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昼夜坚守 排险除患保民安
  
  暴雨如注,河水汹涌。突击队队员们吃住在村,不分昼夜地坚守在一线。7月25日,突击队开展了一次历时16小时分段包干、重点突出、全面覆盖的地毯式排查。从上午10时到次日凌晨2时,队员们顶风冒雨,脚踏泥泞,逐段排查险情。
  “最困难的是在夜间排查。”队员小李回忆道:“雨大路滑,我们只能互相搀扶,打着手电一寸寸检查堤坝。”在这次排查中,突击队队员重点检查堤坝、桥梁等设施,排查管涌、渗漏等隐患并及时上报汛情,同时关注沿岸瓜农受灾情况。
  洪峰过境后,针对村民、游客下河捞鱼及对岸居民试图开车过河等危险行为,巡查小组及时劝阻劝返,设置警示标识并安排专人值守。
  
  淬火成钢 青春力量显担当
  
  据介绍,这支突击队以35岁以下青年为核心,他们既有年轻人的冲劲,也不乏成熟的担当。为弥补实战经验不足的短板,队内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每月组织无人机操作、排水泵使用等训练,模拟各种复杂地形下的救援场景。
  “年轻让我们敢冲,但也得学会巧冲。”值得一提的是队伍的“传帮带”机制。新队员入职后要先跟随老队员参与3次以上排查,再独立承担基础任务。这种“老带新+应急任务历练”的模式,让新队员半年内就能独当一面。
  突击队虽有固定分组,但遇到紧急情况也会快速重组。如管涌抢险时,“体力组”负责搬沙袋,“技术组”负责探测,“通讯组”保障联络,任务结束后各组复盘总结,形成“分工—执行—复盘”的闭环。这种灵活且有反馈的机制,大大减少了内耗。
  
  温情相伴 凝心聚力共前行
  
  支撑杜庄乡青年防汛突击队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精神动力,是职业荣誉感、守护家园的责任感与团队凝聚力交织而成的“合力”,三者相互激荡,成为队员们直面风险的底气。
  在防汛最紧张的时刻,温情的画面时时上演。22时,村民冒着大雨为队员们送来热乎乎的煮鸡蛋;抢险结束后,群众自发送来写有"青年铁军,护我家园"的锦旗。这些都被队员们视为最珍贵的礼物。
  “看到锦旗上‘青年铁军’四个字,就觉得浑身的泥水和伤口都值了。”这份被需要、被认可的感动,成为队员们持续奋战的精神动力。
  
  展望未来 完善机制谋长远
  
  经过此次防汛实战,突击队总结出“弹性分工+责任闭环”的管理机制。针对此次暴露出的 “复杂险情处置经验不足”等问题,突击队计划开展“险情模拟课”,重点训练管涌、堤坝滑坡等极端情况应对能力,并增加与周边乡镇突击队的联合演练,学习跨区域协同经验,联动乡内资源,为队员家庭提供应急帮助,如老人临时照护、子女托管,解决后顾之忧,让团队更能集中精力投入工作。
  洪峰退去,河水渐平,但青年突击队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青年既能担得起风雨,也能护得住家园。这支在洪水中淬炼成长的青年铁军,正在成为基层应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