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9月08日

从课堂到一线千岗引才聚力忻州


  本报记者 陈晓平 通讯员 田诗淇 杨晓清
  
  2025年盛夏,忻州市的政务大厅里多了一些年轻面孔,乡村田埂上活跃着青春身影,产业园区内响起热烈讨论,实践课堂“搬到”了基层一线……
  这场从6月底延续到8月底的大学生实习实训活动,像一场精准对接的“青春约会”……2033名大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走上实习岗位,53支高校团队带着专业所长奔赴44个“揭榜挂帅”项目。
  这背后是忻州全市3867个覆盖政务、乡村、产业、文化等领域的岗位做支撑,14个县(市、区)全域联动……
  
  双轨模式 全面拓宽实践渠道
  
  今年暑假,大学生实习实训活动启动前期,团忻州市委主动对接市委人才办,联合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团市委承担归口管理职能,财政部门负责专项资金保障,人社部门制定实习实训相关政策及补贴标准。在此基础上,推动各县(市、区)团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工作专班,整合本地组织、人社等力量协同落实。
  团忻州市委精准开发岗位,促进人岗相适。坚持“因需设岗、按岗招人、双向选择、属地管理”原则,指导各地围绕政务实践、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文化宣传等重点领域,广泛募集优质实习岗位。
  据介绍,今年暑假,忻州市共青团重点推行“个人岗位实习”与“团队项目实习”双轨模式,全面拓宽实践渠道。
  个人岗位实习方面,全市累计开发、发布岗位3867个,收到申请2273份,经双向选择与精准匹配,最终成功合作2033人。其中,通过省校合作渠道引进153人。岗位匹配率高,人岗相互适应性强。
  团队项目实习方面,围绕全市重点领域设置44个“揭榜挂帅”式项目,成功吸引并对接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53支实践团队来忻开展实践,有效促进了成果转化和深度校地合作。
  随着实习实训活动的启动,忻州市、县两级团委纷纷组织开展启动仪式暨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政策法规、保密纪律、安全意识、市情县情等方面,并组织签订安全保密承诺书、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同时,建立“周联系、月走访”、实习单位联络员、线上答疑群等机制,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协调解决实际困难,确保实习过程有序、安全、有效。
  
  更接地气 实践课堂“搬到”基层
  
  这些年轻人的到来,让忻州的夏天有了不一样的活力。
  忻州市直单位的实习生跟着工作人员走进佛光寺,在唐代建筑的斗拱间读懂家乡文化;在中国杂粮之都展示中心,看小米、藜麦如何变成特色产品,不少人第一次发现“家乡的宝藏”;“青春护苗”暑托班里,大家陪着120余名孩子做手工、学知识,让家长们安心上班;在12355心理服务平台,大家跟着专业人员整理案例、接听咨询,学会用专业知识帮他人解开心结。
  县域里的实践更接地气。在原平,160名大学生扎进乡村,帮老人打饭、劝导交通、清洁环境,累计志愿服务300余小时;在定襄,112名大学生累计实习1.2万小时,为各企业提出37条改进建议,多条建议被采纳;在五寨实习的高校团队更 “硬核”,与当地企业一起研发“糯小团”IP,设计甜糯玉米包装,并拿下2项专利,成就感满满;保德的暑期托管办出了新花样,207名孩子跟着大学生学航模、体验非遗、做科学实验,260多个课时结束时,孩子们抱着自己的作品舍不得松手;代县170余名年轻人穿着志愿服,在古城马拉松赛现场引导选手、分发物资,还有98名大学生帮助当地梳理文旅资源,为雁门文化做宣传策划;偏关更直接,选拔10名优秀学子当起了乡镇团委副书记,让大家跟着干部一起走村入户,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在了实处。
  对实习实训大学生来说,这个夏天,是一次“重新认识家乡”的机会。而对忻州来说,这些年轻人带来了新想法——代县文旅的新媒体文案、五寨玉米的新包装、保德暑托的创新课程,都是青春力量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校地之间搭建起新桥梁,忻州师范学院、中北大学等高校与当地签约共建实践基地,今后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到这里实践。
  团忻州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忻州要把大学生实习实训岗位做得更精准,开发重点产业实习实训岗位,让学习农业专业的大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学习电商专业的大学生走进直播间,用所学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为忻州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扎实做好校地合作的各项工作,建好忻州籍学子信息库,常联系、多对接,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家乡有能施展才华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