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8月27日

于烟火人生中品咂乡愁滋味


  客居异乡期间,曾有人问我:“乡愁是什么?”我答:“是母亲腌在坛子里的咸菜香,是老屋顶漏下的第一缕晨光,是梦里反复出现的那条小土路——走了千遍万遍却总在转弯处;是听见熟悉的乡音在呼唤自己的乳名;它藏在胃里,萦在耳畔,更沉浸在每一次深夜梦回时眼角未干的泪水中……”
  那天,收到李志斌从长治寄来的书籍,我就有一种乡愁袭上心头的感觉。故乡,是游子心灵的归宿、灵魂的寄托。我与李志斌未曾谋面,却因同是退役军人,他便称呼我为“老首长”。仅这一声称呼,即刻拉近了我们心与心的距离。缘于我们都是游子,心里都装着同一份牵挂——老家的烟火气、乡音的呼唤、亲人的唠叨,还有那些走得再远也忘不掉的味道。在《拾秋》一文中,李志斌如此记述:“孩子们背着书包,手里握着镰刀跑到刚收割完庄稼的地里,捡拾丢在地里的玉米和撒落在地上的粒粒黄豆,这就是所谓拾秋。拾秋是孩子们一年中最快乐、最幸福的事,这是一个让孩子们长身体的季节。他们用小脚踩着铺在地上的玉米秆,用脚探着玉米秆下有无玉米,一旦发现就用镰刀翻开把玉米掰下放进书包里。孩子们在地里也不知累,一会儿工夫书包就捡拾满了。”读了这段文字,一下子勾起了我久远的记忆,那些关于秋天、关于收获、关于捡拾的片段,像被风儿吹落又重归掌心的叶子,簌簌抖落岁月的积尘,唤起心中的那缕乡愁。
  在《母亲的土地情缘》一文中,李志斌有一段这样的描写:“记得有一年,我和母亲一块去玉米地里锄草。母亲让我把岸边那几株玉米旁的草薅了,淘气的我觉得好玩,把刚长出的玉米苗也薅掉了。这可把母亲惹急了,她眼里含着泪花狠狠批评了我。从此,我知道庄稼对母亲是多么重要。”纯朴实在的话语,将农民对庄稼的珍视跃然纸上。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曾经躬耕于故乡的沃土,深切懂得,庄稼是农民的命根子,对庄稼的珍视,是刻在骨血里的。
  这本书中,李志斌不仅描绘了故乡的美景和温馨的生活场景,还袒露了自己的缕缕乡愁。首篇作品《最忆正月“铁梨花”》描写的是故乡独有的打铁花表演场景。他在结尾处写道:“热闹的景象是他们情感的最好释放,火一样的场景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刻好与坏都被抛到云霄外,只求来年轻装上阵,为幸福生活再来一搏。”好的文字,往往能在不经意间完成一次巧妙的“跳跃”,就是从具体的人事、场景中抽离,触碰到更普世的情感或更深层的思考。
  李志斌还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发了对军旅的眷恋之情。他早已经退役,但军人的情怀依旧、军人的气质依旧、军人的性格依旧,每年他和战友们都会《唱支军歌庆“八一”》。他自豪地说:“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会感到珍贵;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会充满光辉!”正是缘于这种笃诚的军旅情怀,他才会《绿色军营常入梦》,才会由衷地发出心声:“昔日的军营,我怀念你!回首往昔,仿佛就在咋天,第二故乡已是我生命里的一部分,很难割舍。此时,那首熟悉的旋律又在耳边响起:啊祖国,亲爱的祖国,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这儿就是我们的第二个故乡……”军人的第二故乡,藏着摸爬滚打的汗水,藏着同甘共苦的兄弟,藏着哨位上的日月星辰……他们把青春扎进那片土地,站岗时看过的晨曦、拉练时踏过的山路、食堂里分着吃的馒头,早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乡愁”记忆。离开后想念的,或许是营区门口那棵白杨树,或许是训练后喝的那口凉白开,但最根本的是对那段滚烫岁月的眷恋,是对“把他乡当故乡”的深情。这种只有军人才有的“乡愁”,带着一身迷彩的硬朗,却也藏着最柔软的牵挂。
  反复咀嚼李志斌打造的文字,我觉得,这是一本充满温情、力量和乡愁的好书。我诚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让更多人感受到《一样的烟火 不一样的人生》的乡愁魅力和温暖。我更期望,以文化之美浸润烟火人生,让乡愁之花,在新时代的文化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王友明
  作者简介
  王友明,河北临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理事、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大爱文学艺术会会员、临汾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