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澄泥砚 三代接力共绘文化传承创新新画卷
本报记者 高静 文/图
山西文博会上,澄泥砚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蔺涛携127方“一县一砚”项目成果惊艳亮相,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厚重与传承使命的一方方澄泥砚,成为展会上备受瞩目的焦点。
坚守初心 深耕传统沃土
澄泥砚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绛州澄泥砚更是声名远扬。蔺涛与绛州澄泥砚相伴近四十载,他制作的澄泥砚选料考究、创意新颖、构思独特、技艺精湛。据蔺涛介绍,中国四大名砚中,澄泥砚以汾河泥土烧制而成,是唯一烧制的砚台,具有发墨不损毫、可塑性高、能堆积和雕塑等优点。
此次“一县一砚”项目成果斐然,历时约10年,烧制的绛州澄泥砚大小适中,色泽以蟹壳青、虾头红、鳝鱼黄为主,均为上乘砚品;质地细腻温润,硬度约在摩氏4度左右,发墨而不损毫。每方砚台设计图案丰富多样,既有传统元素,又有创新元素,还融入了时代特征,且均承载着山西不同县(市、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绛州澄泥砚在明末清初失传,蔺涛的父亲毅然挑起挖掘恢复重担。自1986年毕业后,蔺涛便跟随父亲,一头扎进澄泥砚的世界。此后,他们深入研究传统工艺,从选料到制坯,从雕刻到烧制,每个环节都倾注了无数心血。蔺涛感慨,传承绝非易事,需多年如一日坚守、心无旁骛专注一事。以“一县一砚”项目为例,为给每个县定位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需深入各地,查阅大量资料,走访当地老人。为宁武县选取汾河源头作为元素;与汾阳合作时,结合“牧童遥指杏花村”诗句设计砚台;采用“鲤鱼跳龙门”传说故事为河津设计砚台;河曲县则选取国家级非遗“牛郎织女”传说作为设计题材。这些创新设计让澄泥砚更好地展现了各县的文化魅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澄泥砚。“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只有了解并尊重传统,才能让每一方砚台都成为文化的载体。”蔺涛说。
传承创新 共赴文化新程
在该展位正中,摆放着300多方砚台,均出自蔺涛的儿子蔺子麟之手,深受年轻人喜爱。在蔺涛看来,他和父亲是用中国元素讲中国故事,儿子则是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
传承并非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蔺子麟告诉记者,他从小耳濡目染接触澄泥砚的制作,投身其中完全是出于热爱。在传承创新方面,蔺子麟的设计偏向年轻化,尺寸较小,更易被普通大众接受。他还尝试与漆器、景泰蓝、珐华器等跨界结合,有时还会镶嵌绿松石,让传统工艺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开通了线上销售渠道,针对20—40岁群体进行线上推广,获得年轻人好评。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澄泥砚的表现形式,也拓宽了它的受众群体。
蔺涛对儿子的创新成果赞不绝口:“他设计的作品比较潮,更受年轻人喜欢。文化传承需要新鲜血液,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创新。我们坚守传统工艺,是为了让澄泥砚的文化基因得以延续;积极创新,是为了让澄泥砚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只有将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绛州澄泥砚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蔺氏三代人,以澄泥砚为纽带,坚守传统、勇于创新,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绛州澄泥砚这一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