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8月25日
山西发布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展创新实践成果 全方位呈现科技文化新业态


  本报记者 王丽娟
  
  8月21日,在山西文博会上,山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发布会在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中展区会议厅举行。现场,共发布山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10大典型案例和5个入围案例。此次遴选出的15个案例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示了山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最新成就和亮点,呈现新的文化业态或文化场景,体现了数字化或智能化手段、现代科技、前沿技术在山西文化的生产、消费、传播、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此次发布不仅是山西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一次重要展示,更是对创新实践成果的首次系统性梳理与权威性发布。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科技是时代的引擎。当天发布的山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10大典型案例,分别是:科技赋能考古发掘类的垣曲北白鹅墓地方舱考古、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类的云冈石窟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修复、科技赋能数字文博类的大同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科技赋能智慧旅游类的山西·文旅云、科技赋能动漫游戏产业(ACG)类的国内首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全流程动画电影《团圆令》、科技赋能音视频产业类的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科技赋能非遗“双创”类的忻州“王尔文玩(鲁班锁、孔明锁)”、科技赋能实体文创类的晋城3D打印重现铁佛寺 “二十四诸天”、科技赋能语言文字处理和文化模型类的关公文化大模型、科技为文艺创作提供素材和背景类的刘慈欣科幻作品《三体》。
  入围的5个案例,分别是:科技赋能考古发掘类的晋阳古城中子成像技术、科技赋能考古发掘类的陶寺遗址科技考古、科技赋能数字文博类的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科技赋能数字文博类的晋之源数字壁画博物馆数字化保护活化壁画、科技赋能实体文创类的磁悬浮地球仪。
  会上,大同花木兰 “3D超写实数字人”、国内首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全流程动画电影《团圆令》、关公文化大模型3家典型案例进行了路演。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新,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党支部书记兼副部长汪万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艺术系主任於水、马栏山(长沙)视频文创园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朝晖,抖音集团媒体合作高级经理高蕾等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也都通过各自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分享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观点。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展示
  
  垣曲北白鹅墓地方舱考古
  
  垣曲北白鹅墓地位于运城市垣曲县英言镇北白鹅村东。墓地主体遗存为东周时期墓葬、灰坑及车马坑。北白鹅墓地的发掘,为研究周代采邑制度、文化交流以及政治格局演进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2022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垣曲北白鹅墓地地下4.6米M1020椁室原位建成首座考古地下方舱,将墓葬椁室置于舱内进行精细化发掘。2024年,该院在地下10米M1018椁室原位建成第二代方舱,在实践基础上优化环境精确控制、视频记录展示、远程访问指挥、现场科学分析、三维信息采集及移动平台等功能。通过精细化发掘与多学科协同,考古团队获取了苇席、皮革、漆甲、麻布、丝绸等传统发掘方式难以获取的有机质遗存。
  此次探索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田野考古工作范式的一次革新,具有重要的行业引领作用。
  
  云冈石窟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修复
  
  在科技加持下,文物保护的方式在不断升级,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云冈石窟是中外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文化艺术宝库。
  数年前,位于大同市的云冈石窟第9窟前室,东列柱表面的砂岩严重风化,手指轻触便簌簌掉落粉末。同时,云冈石窟内不少造像存在表层粉化病害,传统修复材料面临强度不足、岩体兼容性差等难题,导致造像修复后频繁开裂变色。
  云冈研究院与重庆大学科研团队合作,通过微生物诱导生成的“生物胶水”,让石窟内的风化砂岩重获新生。其原理是借助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碳酸钙矿物,对石窟岩体实现加固。与传统的无机修复材料存在加固强度较低、易老化变色等不足相比,该方法通过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诱导矿物质沉淀,粉化砂体便可“长”成坚硬岩体。
  目前,该项目已在室内试验中取得初步成果,正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大同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
  
  大同“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智能体是山西文化IP数智化的一项创新成果,它融合NLP、ASR等技术,实现了“语音识别—意图理解—情感回应”全链路交互。
  制作团队依托UE引擎构建了高精度3D模型,在创作过程中,严格参照北魏历史背景与花木兰身份设定,在服饰纹理、发饰细节等方面调试数百次。为准确还原历史文化,团队邀请了相关领域专家组建评审团,对数字花木兰模型和知识体系进行多轮审核,通过“技术+学术”的双重保障,让数字花木兰在“神似”与“形似”上都更贴近原型。
  目前,大同“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已成为传播大同文化、木兰精神的重要窗口。下一步,团队还将深化多语言版本开发,借海外社交平台矩阵,以短视频、虚拟直播等形式,将大同文化、木兰精神传播到全球,让世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山西·文旅云
  
  山西·文旅云是以“一朵云、一张网、一平台”为架构,打造出的山西文旅数字化“总门户”。目前,山西·文旅云平台汇聚数据超10亿条,成为集景区位置、客流等关键信息于一体的文旅数据资源池。
  通过平台的智慧监管体系,对山西390家A级景区的开闭园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在节假日期间对山西12家5A级景区进行统一调度。该平台已在11个地市完成服务全覆盖,并建成太原、长治、忻州、吕梁等8个市级分中心,初步构建起全省一体、上下联动的文旅数字化治理与服务网络。
  同时,依托山西·文旅云强大的基础支撑,面向公众和企业的统一服务门户网——“游山西”应运而生,并迅速成长为发布权威信息、提供便捷服务、创造深度体验的山西文旅“百科全书”与“智能导游”。
  
  国内首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全流程动画电影《团圆令》
  
  国内首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全流程动画电影《团圆令》是AI技术与传统动画工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其依托灌木团队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全流程动画生产平台,探索出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工业中的创新应用。
  人工智能全流程动画生产平台是全球首个系统性解决AI动画制作中角色一致性、跨场景连贯性、表演精确性等核心痛点,并实现全流程工业化落地的平台。其可针对动画行业长期存在的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创作效率低、品质不稳定等痛点,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团圆令》深度融合了科技、电影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实现了动画电影生产从人力主导到智能驱动、从线性流程到并行协作、从经验导向到数据赋能的智能化变革。
  
  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
  
  2024年以来,临汾市建成2万平方米的精品微短剧基地。该基地与传统影视产业基地相比,在场景供给上,打破“专属片场”局限,践行“城市即片场”理念,让城市肌理自然融入剧情叙事;在人才支撑上,突破行业壁垒,通过打造“星海学院特训营”、建立群演工作群等手段,破解了微短剧行业用人的痛点;在产业融合上,突破单一创作的边界,探索出 “微短剧+品牌”“微短剧+文旅”“微短剧+非遗”等跨界路径,让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
  如今,基地激活了微短剧产业链条,使微短剧产业对临汾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实现提升,同时有效拉动了第三产业消费持续增长。
  
  忻州“王尔文玩(鲁班锁、孔明锁)”
  
  “王尔文玩”又称为鲁班锁或孔明锁,是流传于忻州市的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榫卯结构工艺作品。
  王尔文玩在忻州的传承与当地古建筑众多密不可分,这里保留了从唐代到民国完整的古建筑遗存,为当地木匠技艺发展提供了实践舞台。当地木匠通常制作王尔文玩来练手,久而久之,在古建筑的营造与修缮实践中,忻州木匠的手艺日益精进,王尔文玩也随之越发盛行。
  王尔文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永功还撰写了《非遗“王尔文玩”》,让榫卯技艺拥抱现代科技。未来,赵永功将引进人工智能和现代生产设备,设计符合现代审美和文化内涵的产品,让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工艺品走入寻常百姓家。
  
  晋城3D打印重现铁佛寺“二十四诸天”
  
  铁佛寺二十四诸天3D打印文创项目以铁佛寺内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造像为原型,通过高精度数字建模技术还原造像的头部细节特征,同时对四尊造像缺失的头部形象进行了复原。团队采用计算机建模方法为二十四诸天头像建立了三维数字档案,不仅让濒危彩塑有了永久性备份,更为后续修复研究提供了有力参考。
  团队创新性地运用了3D打印技术,采用环保PLA材料,熔融堆积3D打印方法制成原比例实物模型,使更多人可以近距离观看诸天形象。同时,采用树脂材料,以光固化3D打印方法和手工上色还原了文物原貌,制作出小比例高精度模型冰箱贴。
  项目构建了 “数字保存—创意开发—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让数字建模将不可移动的珍贵文物转化为可流通的文化符号。其系列文创产品提升了铁佛寺的文化影响力,也带动了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
  
  关公文化大模型
  
  关公文化大模型整合了全球关帝庙数据、壁画资源,构建起数字化智联平台,突破了时空限制,避免了纸质典籍查阅不便等弊端。该大模型还借助AI、VR等技术,将静态文物、故事转化为动态的交互内容,引发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更多关注。
  目前,关公文化大模型及其子系统已初步搭建起文创图像生成模块与壁画风格训练集、关公故事智能编写系统,累计服务用户超10万人次。项目还开发出了具备情感交互能力与文化引导意识的数字IP“关小忠”。
  未来,“关小忠”将投入景区导览、展馆接待等场景,有望成为年轻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此外,项目还启动制作了关公文化多语言播客节目,致力于用现代表达方式讲述传统典故,传播忠义精神。
  
  刘慈欣科幻作品《三体》
  
  刘慈欣创作的《三体》系列作品,被视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三体》系列包含《三体》《三体2:黑暗森林》《三体3:死神永生》,讲述了人类与外星文明三体人之间的冲突与合作,探讨了科学、哲学和人性的深刻主题。作品以宏大的世界观、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超凡的想象力,吸引了全球各地的读者。
  2015年,《三体》第一部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7年,《三体3:死神永生》英文版获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截至2024年末,《三体》系列全球累计销量超过 3000万册,斩获多个重要奖项。此外,《三体》还被评为 “2021十大年度国家IP”,并入选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彰显了其在国内外科幻文学领域的卓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