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8月22日

完璧归赵 一块美玉引发的连锁反应


  山西民间至今流传“蔺相如护宝”的皮影戏,唱词铿锵有力:“太行作证,黄河为凭,赵人一诺重千金!”每逢庙会,晋中地区百姓仍会演绎“完璧归赵”的梆子戏,彰显三晋儿女的智勇风骨。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主角是赵国的蔺相如,核心围绕国宝“和氏璧”展开。
  战国时,赵国偶然获得了楚国的稀世珍宝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派人给赵惠文王送信,说愿意用秦国的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璧。赵国上下犯了难:答应吧,怕秦国出尔反尔,拿了璧却不给城;不答应吧,又怕强大的秦国以此为借口出兵攻打。
  这时,蔺相如站了出来,主动请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向赵王保证:“如果秦国真的诚意换璧,我就把璧留下;要是他们耍赖,我一定把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
  到了秦国,秦王在宫殿里接见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只顾着和身边的大臣、姬妾传看,丝毫没有提割让城池的事。蔺相如看出秦王根本没打算兑现承诺,就上前说:“这璧虽然名贵,但其实有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了,把璧还给了他。
  蔺相如一拿到璧,立刻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怒气冲冲地说:“大王要是没有真心用城池换璧,我就把这璧撞碎在柱子上!”秦王怕他真的毁了璧,连忙道歉,还让人拿出地图,假装指着要割让的城池。
  蔺相如知道秦王只是缓兵之计,就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大王得先斋戒五天,举行隆重的交接仪式,我才敢把璧献上。”秦王无奈,只好答应。
  趁着这五天时间,蔺相如偷偷派随从带着和氏璧,从小路返回了赵国。等秦王斋戒结束,准备受璧时,蔺相如坦然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如果大王真有诚意,就先把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赵国肯定会把璧送来的。”
  秦王又气又没办法,杀了蔺相如也拿不回璧,还会破坏两国关系,只好放蔺相如回了赵国。就这样,和氏璧完好地回到了赵国,“完璧归赵”这个成语也流传下来,用来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
  “完璧归赵”深植于山西“重信守诺、智勇双全”的文化土壤。蔺相如以忠义为底线,以胆识与谋略捍卫家国尊严,故事不仅成就“价值连城”“怒发冲冠”等典故,更浓缩了黄土高原儿女 “外柔内刚、忠义勇敢”的生存智慧。今时今日,这一成语仍激励着世人。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