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8月18日

实地探访触摸乡村发展脉搏


  本报记者 李茹霞
  
  为深入探寻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传承红色基因,赋能文旅发展,今年暑期,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奔赴晋城市高平市,先后走进釜山村“丹水之源 慢享釜山”精品康养片区、瓦窑头烈士纪念馆、喜镇苏庄,在实地探访中触摸乡村发展脉搏,在红色记忆中汲取奋进力量,在非遗体验中探寻文旅融合新路径,在 “行走的课堂”中用心感悟时代脉搏,激扬青春力量。
  首站来到釜山村,实践团成员沿着丹水湖畔感受“推窗见绿、出门亲水”的康养图景。
  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进145印钞厂旧址和钱币博物馆,了解145印钞厂的历史;在商业步行古街,与商户攀谈,发现当地通过“修旧如旧”改造,既留住了古街韵味,又引入新业态,让“老地方”焕发“新活力”;在农业智慧科技园,惊叹于“数字赋能”的力量。
  在与村民的调研交流中,实践团成员围绕“康养产业如何惠及更多农户”展开讨论,记录下村民对技能培训、农产品电商的需求,并结合专业提出“康养+研学+电商”的融合建议。
  怀着崇敬之情,实践团成员走进瓦窑头烈士纪念馆,高平那段 “浸透英雄血泪、闪耀奉献光辉”的峥嵘岁月震撼着每一名成员的心灵。馆内珍贵的文物、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场景,让历史不再遥远。大家沉浸其中,认真感受,并现场开展了深刻的感悟分享。“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幸福,我们青年一代必须用奋斗去守护、去开创。”一名成员的发言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红色基因在青春的共鸣中赓续。
  在喜镇苏庄,实践团成员随着讲解员深入了解了泥塑与潞绸中蕴含的 “喜文化”,深刻感受到古建筑与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解锁喜镇苏庄的乡村振兴密码。
  从釜山的康养图景到瓦窑头的红色记忆,从苏庄的非遗活力到田间地头的民生期盼,实践团成员的脚步遍布高平大地。这场实践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是产业、文化、红色基因的协同发力,而青年一代更应接过接力棒,通过新媒体宣传高平文旅资源,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红色故事、乡村新貌与非遗魅力,用知识与行动为这片土地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