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创新密码 激活全链条发展动能
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李鹏 武越
在长治市2025年度“五小”创新大赛的领奖台上,潞安化工集团余吾煤业公司的30个项目脱颖而出,其中7项斩获一等奖。目前,这家煤矿企业已累计收获各级创新奖项108项,其中国家行业级30项、省级5项、集团级43项,一个个沉甸甸的奖项背后,是余吾煤业对“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生动践行。依托“1367”创新工作机制,余吾煤业让创新从生产实践中萌芽,在破解难题时生长,最终贯穿于调度衔接、机电保障、洗选加工、掘进生产、瓦斯治理的全链条,成为解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从实践中来:调度衔接破解“效率与安全两难”
调度安装回撤衔接环节,素来是余吾煤业生产的“咽喉要道”,长期面临着“效率与安全难兼顾”的困境:支架回撤时木料消耗惊人,抽架调向全靠人工蛮力……这些痛点如同梗阻,制约着生产的顺畅运转。余吾煤业以每日调度协调会议为“神经中枢”,精准研判、靶向发力,推动一系列创新项目落地生根。
“掩护架在支架回撤过程中的应用”项目,堪称破解难题的“开篇之作”。技术团队将3组正规架改造为掩护架,通过自制推移地梁实现迈步自移,让漏矸掉煤的风险大幅降低,单班回架3组的成功率更是达到70.8%,支护木料成本直接减半。
在“减人提效”上,创新同样成效显著。引进的“履带式支架搬运车”替代传统小绞车,联合安装队研发的“支架回撤辅助平台”,集防倒、自移功能于一体,能耐受高强度作业。这“一运一撤”的创新组合,刷新了行业同类工作面回撤效率。
流程优化带来的改变同样直观。“溜槽安装工艺优化”项目通过改进穿链作业方式,让原本“卡壳”的工序变得“行云流水”。
从挑战中来:机电改造筑牢生产“稳定器”
机电设备是煤矿生产的 “命脉”,其稳定运行直接关乎生产的连续性。倒仓需停机、退机影响循环……面对这些制约生产的“拦路虎”,余吾煤业机电系统用一系列创新改造为设备装上“稳定器”。
“分煤漏斗不停机倒仓系统改造”堪称主运输系统的“畅通工程”。过去倒仓必须停机,每次至少耽误20分钟,如今通过改造分煤漏斗结构,实现了皮带运行中无缝倒仓。
针对综采工作面皮带机头涌煤这一“老大难”,三项创新齐头并进:“皮带机头变坡点防涌煤管理措施优化”从流程上堵漏洞,“大倾角下运皮带机二次卸载装置”从设备上设防线,“加强型皮带机尾”从强度上固根基。三套“组合拳”下去,机头再也没“闹过脾气”。
这些创新如同给机电设备上了“双保险”,不仅降低了故障停机率,更让生产循环的连续性得到有力保障,为高效生产筑牢了根基。
从难题中来:洗选升级重塑“生命工程”价值
洗选是煤矿的 “生命工程”,直接决定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余吾煤业传统洗选系统的短板逐渐显露,针对这些瓶颈,一系列创新改造项目接踵而至,以技术突破重塑洗选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3#扩能系统提能改造”项目让洗选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2024年,企业多产喷吹煤6#达40.3万吨,灰分稳定性提升0.53%。
“动筛主煤流与煤基油块煤系统自动切换改造”则解决了块煤运输的 “卡脖子”问题。改造后,2024年无因切换导致的停车影响,满负荷生产时每日可多提毛煤300吨。
在精煤产率提升上,“洗矸、煤泥1#、煤泥2#灰分指标提升措施”项目成效显著。2024年喷吹1#产率达到65.19%,精煤产率提升0.63%,相当于多产精煤44256吨,直接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辅助设备的创新同样不可小觑。“排水管路防堵塞装置”利用水气混合体推动射弹沿管路游走,不仅减少了堵塞风险,更延长了管道寿命,年节约维护成本显著。
从发展中来:掘进与瓦斯治理实现“主动突破”
生产掘进是煤矿生产的 “先锋环节”,瓦斯治理则是安全生产的“红线”。余吾煤业以创新为刃,在这两大领域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突破”的转变。
掘进环节的 “分赛道分级管理机制”颇具特色。针对队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生产科制定《掘进队组分级管理办法》,按进尺、安全、标准化等指标对队组评级,激发了良性竞争。
深部开采围岩控制的 “余吾模式”更是成为行业标杆。通过3期轮训为9座矿井培养专业人才,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制定1项企业标准,这套技术体系让深部巷道支护难题迎刃而解。引进的“无人机机载雷达沉陷监测技术”,不仅减少了人力投入,更让沉降分析精度提升一个量级。
“北风井瓦斯发电并网方式调整”“提浓提效精细化管理”“局部瓦斯积聚快速治理工具”“顺层钻孔分段水力压裂增透技术”的创新应用让瓦斯治理领域亮点纷呈。
从调度衔接的高效安全,到机电设备的稳定运行;从洗选系统的质效双升,到掘进生产的破局攻坚,再到瓦斯治理的技术突破,创新已融入余吾煤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正如该公司创新办公室墙上的标语所言:“创新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向实践问计、向难题宣战。”未来,余吾煤业将继续深耕创新沃土,让创新之花在各个岗位持续绽放,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余吾智慧”。